《卖火柴小女孩》说课稿怎么写?( 五 )


小女孩的可怜还体现在“饿” 。这一方面比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理解 。在理解“小女孩没有欢乐、无人疼爱”这一方面,我主要抓住重点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 。”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却有家归不得:一是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二是“她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可以“灌”进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丽纯真无辜的小女孩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就为下文理解小女孩悲惨地死去打下了伏笔 。同时也落实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突破了难点 。
(3)回归整体,深化理解,引导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
学生理解了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孤单、痛苦四个方面后 。我再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说说“看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想到了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既突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
(4)标点符号“——”在课文第一段中连续出现三次,教学中不容忽视 。我主要用小黑板出示: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作用 。突出事情发生在大年夜 。
“这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号在这里也起解释作用,说明拖鞋具体有多大 。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破折号的用法 。
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感情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 。
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卖火柴小女孩》说课稿怎么写?


一、教学依据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由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乃一篇童话 。它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
课文结语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特别意味深长 。本节课我就想告诉学生:对于小女孩来说,也许只有死了才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大多生活安逸无忧,一直在大人的呵护和爱中成长,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幸福,更无法理解小女孩的幸福 。而长久的使命告诫我,语文更主要是人文教育,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