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如何写?

一、说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好 。
我说的课是《物体的形状变化以后》 。
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来进行构建的 。本单元共有五课,分别是:
第一课《力在哪里》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
第五课《降落伞》
本单元在知识的呈现上体现“总——分——总”的特点,第一课从总的层面讲述力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二课至第四课分别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第五课,是引导学生对力的综合运用 。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课,在本单元处于第二课的位置,是在第一课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总的认识之后,具体认知生活中常见的力,其中的第一课 。
二、说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陌生知识”,但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已经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教学上,可以从此处进行突破,带领学生进入新知 。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
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
三、说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如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的难点,我将本课设计成如下的六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大环节:导入课题
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典型而又常见的弹性物体,让学生说说怎样给这些物体施加一个力,让这些物体发生变化,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本单元第一课学到的知识“力对物体形状、体积有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物体都是在形状上发生的变化,从而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
第二大环节:了解什么是弹性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在尝试中仔细观察体会,给这些典型弹性物体施加力量,然后撤销力量的这一过程中,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变化,从而达到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弹性的教学目标 。
第三大环节:什么是弹力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难题“怎样才能让物体保持不变的形状”,再次引导学生动手感受在物体形状变化以后,手上有什么感觉,慢慢松开手之后,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然后通过教师对第一课的知识“我们的感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力的存在“这一知识的提示,使得学生发现手上的感觉来源于物体在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力——这就是弹力,从而达到了学生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