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如何写?( 三 )


4、正确填写实验报告记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去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热爱科学;
2、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性及弹力的认识 。
教学难点: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
四、说教学与学法
教法:直观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
学法:个人操作法,问题研讨法,分组实验法 。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而陌生的知识” 。因此,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对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小物体进行捏、拉、压、折等操作,感受、观察、发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弹性与弹力 。
其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合作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总结出: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
第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弹性与弹力,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的 。课后再仔细进行观察研究,并设计发明一个自己喜欢的与弹性及弹力有关的玩具 。
总而言之,本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会,学以致用,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乐趣,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课前,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我准备好一切实验器材,把学生分组入座,并让他们分别选好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其余的为观察员,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实验和管理实验器材;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发言人负责汇报本组讨论得出的实验结果;观察员负责观察 。
课开始后,其过程如下:
(一)我开始利用玩具导入,先出示橡皮筋,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观察橡皮筋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发疑问:为什么变化了?揭示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
(二)让学生玩更多的物体,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相似现象,(共同现象:物体受到外力,形状改变,去掉对他施加的外力后,形状恢复)从而引出“弹性”这一概念 。我再演示象棋碰撞实验给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所有物体都有弹性;演示拉断橡皮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的弹性不同,也有一定的限度 。再让学生就自己玩过的弹性物体比较判断它们的弹性大小 。
(三)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弹纸团实验,引发疑问:为什么纸团被弹飞了?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紧接着让学生回想象棋碰撞实验及观察直尺弹指团实验,判断弹力的方向,比较弹力的大小,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弹力的方向会变化,大小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