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怎么写?

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
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
导言
本文节选自浙江大学首届"策论中国"活动优秀奖作品《农村学校布局: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煌 、邵婧儿撰写,由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指导修改成文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展了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大规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作为中部地区劳务大省,安徽省农村人口外迁现象严重,农村"荒漠化"随处可见,农村学校撤并已成为趋势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市(县)的走访和问卷调研,了解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撤并的已有实践,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并在现有实践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一、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提升布局调整的科学性
为统筹考虑城乡人口变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等因素,安徽省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稳妥、慎重、规范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具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撤并基本要求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保障能力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问题 。二是保证就近入学 。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农村小学1至3年级原则上不寄宿,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可以寄宿,初中生寄宿与否依具体情况而定,充分保证学生受教育权利 。三是撤并程序规范化 。县政府制定规划,报市政府审核后由省政府批准,学校撤并需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学校撤并听证会,以公开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并意见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 。解决突出问题要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学生寄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大班额等问题 。五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各地方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以上四点共同之处外,要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以应对当地实际情况 。
(二)广泛调研,加强布局调整的合理性
安徽省农村学校开展撤并工作前,都有对拟撤并的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充分考虑民众意愿,以保障布局调整的合理性 。通过对宿松县二郎乡某小学所在村进行走访调查,78%的村民表示学校在被撤并前有说明;16%的村民表示没有说明;6%的村民表示不清楚 。在对农村教师的调查中,100%的老师表示学校在撤并前,当地教育局、学校领导有开听证会汇报撤并相关事宜 。由此可见,学校在调整前公开征求过群众意见,并通过各方反复斟酌调整,方将结果予以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