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怎么写?( 三 )


二、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队伍结构更为优化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教师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优化 。一是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 。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中青年教师能够发挥主力作用 。从本调研报告走访的宿松县、金寨县、固镇县、怀远县来看,初中、小学教师年龄多集中在25-45年龄段,比例达88%,20-25岁刚毕业的教师比例为7%,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为5%.而在撤并前,25-45岁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仅为45%,45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55%,甚至某些地区45岁以上教师比例高达60%.二是在教师学历水平方面 。在对学校规模进行调整时,将优质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被调整地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固镇县现有小学153所,学校教职工共2229人 。其中小学教师中、专科毕业的人数比例为70%,大学本科毕业人数比例为16%,中师毕业人数比例为14%.使得布局调整后教师的学历结构水平更高,专业化程度更高 。
(二)教学配套条件明显改善
在农村学校撤并过程中,由于学校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许多学校的教学配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是在学生营养保障方面 。燃灯小学是由前燃灯小学与村集中教学点合并形成的一所完小,于2013年调整完毕 。撤并前集中教学点的学生每天只能吃腌菜、豆腐乳,荤菜几乎是很奢侈的食物,撤并后随着"营养餐"补助计划的推进,学生的膳食结构更为均衡科学 。二是在艺体类课程开设方面 。许多村小都在集中修建操场、琴房、游泳池等场馆 。现期他们的艺体类课程虽然没有条件召开,但随着撤并程度的`深化,在今年秋季学期或是明年春季学期开学,学生将有机会开展专门的艺体类课程 。
(三)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而且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适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总量减少,每所学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大为增加,教育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 。学校的教育成本包括事业费和基建费所形成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都明显降低 。尤其是在固定成本上,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在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不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学生人数越多,分配到个人的固定成本就会降低,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调查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受访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 。而从安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2009年)与布局调整后(2013年)的学校平均规模比较来看,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 。
三、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
调研发现,学校撤并前后,某中心校上学距离在2.5公里以内的学生人数由61人增加到87人,而上学距离在6公里以上的学生人数由36人增加到57人 。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小学生行走6公里须要45分钟左右,这意味着小学生需每天提早一小时左右上学,况且在农村,交通方便,路况较差,尤其在雨雪天气,上学危险隐患较大 。可见,虽然有部分家庭享受到学校布局调整的益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撤并后上学距离超过了6公里,撤并带来的上学路远问题凸显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