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怎么写?( 二 )


在撤并调整过程中,当地教育局、乡政府在充分考虑学校规模、服务半径、教育经费投入、学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于被撤销学校校产处理、教师的去向,合并后学校的扩建、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强、教师的人事编制安排等都做了全面部署 。以宿松县经开区为例,为了满足行政村调整和日益增长的开发区工作者子女受教育需求的增加,2012年拟在经开区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龙山小学) 。通过前期充分调研经开区员工家庭分布情况,反复论证选址,最终决定了一个辐射范围广、方便快捷、满意程度高的地址建校 。在建设过程中,充分筹集各渠道资金,加大教育资金基础建设投入,广泛吸收全县优质教师,2013年秋季学期一所现代化、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拔地而起 。同时使经开区周边村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县城里的优质教育,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对某村30位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4位村民对撤并结果表示非常满意,8位村民表示满意,7位村民表示较满意,仅有1位村民不满意,总体来看,较满意以上村民占97%.
(二)打造"学区一体化",提升布局调整的效益
为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安徽省2010年开始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所有的联校做到了统一课程总表,统一开齐课程,统一开足课时,统一工作计划,统一作息时间,统一教研教改活动,统一财务开支,统一共享资源,彰显出刚柔渗透和有机联动的特色 。
洪桥学区在建立学区之前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职称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特别是非统考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知识相对老化;二是青年教师年龄偏小,教学经验不足;三是各校青年教师分布不均,部分学校老教师仍然担任语数教学重担;四是村小没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难度大 。
针对这些情况,肥西县采取学区教师资源"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大力整合教师资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人尽其责,才尽其能 。一是统一分课,统一量化工作 。学区中心校根据课时计划及县教育局文件要求,在学期开学初,四所学校提前在中心校一起分课,一起研究教师工作量,一起调配跑课教师人选,严格要求校本部一人一课头,村小一人两课头,杜绝跨学科和交叉授课现象 。二是发挥专业特长,促进专业成长,走特色跑课道路 。洪桥学区自2008年以来,除语数学科教师以外,纯粹的非统考科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这些学科的教学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或由语数教师兼职,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得不到提高和培养 。通过采取"上下交互,共同进步"的跑课模式,即村小的专业教师到校本部跑课,校本部的专业教师到村小跑课 。学区基本实现非统考课一体化、专业化发展,专业教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整合学区硬件资源,加强学区教育设备装配、管理和使用一体化 。开展多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推进"班班通"建设进程,提供高效课堂教学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