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思想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八 )


有人一定会说,那是因为中国读书人遇到的政治环境压力太大,也许是这样,要不然中国怎么只能出“伤痕文学”呢 。中国固然有文化大革命,有各种惨烈的政治运动,但实际上前苏联时代政治上对于文学艺术的压制也很严酷 。但是面对同样残酷的政治环境,苏联的作家还能继续创造出大作品,比如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在苏联还是被当做正面的作品,但是中国却没有这样的大作品 。即使那些或多或少受到斯大林主义影响的作品,比起中国同时期的作品来,还是要高出一筹 。相比之下,恐怕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底气不行,我们老是怨天尤人,但是还是缺乏俄国知识群体从事文化艺术创造的那种坚忍不拔的韧性 。包括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那种渊源关系,欧美学术界也还是不能不承认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知识界给世界文化的贡献恐怕差多了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体上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山寨版,即虽然有一点近似,但总体来说,比俄国知识界的原创性差了很多,特别是在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 。
伯林的《俄国思想家》是一部名著,不过可能他写作这部书,心目中的读者是欧洲的知识界,所以比较偏重于思想文化层面 。金雁的书,比起伯林来有一个推进 。伯林讲俄国知识分子,往往是就思想论思想,他没有把俄国知识分子放在具体的历史和制度的脉络里来讨论 。俄国知识群体内部是否存在分层,他们的出身、生存处境、制度环境等等,为什么俄国知识阶层会有那样一些离奇古怪的人物,会有那样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为了说明这些,伯林发明了很多成对的概念来加以阐释,比如“刺猬与狐狸”,“广场恐惧症与幽闭恐惧症”等等,但他主要还是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讨论的 。金雁的书让我们有了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她是将俄国知识阶层还原到历史的语境里来加以探究,这就让我们对很多问题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 。比如说“解放贵族”问题,听起来挺离奇的,贵族还有待于解放?但是俄国就是这样,在沙皇专制暴虐的统治下,贵族尽管有特权,但也同样受压迫 。好多俄国思想文化史上特别稀奇古怪的东西,经过这样阐释变得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觉得读金雁的书,长了关于俄罗斯文化、俄苏知识阶层的很多知识 。过去的知识中其实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经过金雁的梳理,就变得清晰明白了 。当然,俄苏文化中有很多东西中国人是要见贤思齐,努力去学习的;但也有一些东西是病态的,是中国人需要拒斥的 。
比如“暴力美学”问题,近年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注意,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受虐美学,两者可能都与俄苏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受虐美学,近似于斯德哥尔摩病症,就是把人为制造的苦难加以圣洁化,经过这样一番圣化的过程,结果施虐者与受虐者没有是非,就全都借此升华了 。像大家熟知的小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里的题记:“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 。”这是很多人都会背诵的名言,其实包含有很强的这种受虐的病态成分 。在新老沙皇的暴虐统治下,作家越是被虐待,越要歌颂压迫者,你不让他歌颂都不行 。这就是俄苏知识阶层的一种病态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