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锦集( 四 )


作者将自己的思路分为了3个部分,《连续不断的视觉掠夺》、《日期、场所、行为》、《现在,所谓观看究竟是什么》 。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分析了他当时摄影生涯以及对于周围作品的相关看法,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艺术评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思想灌输,其实看起来会有些迷茫,仿佛聆听作者的倾诉,了解他的经历、了解他的思维 。或是认可,或是辩驳,各种思绪汇聚,也是收获不少的 。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四):相信中平卓马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中平卓马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实说,在阅读前很长一段时间,就算是看了简介,我还一直以为这本名为《为什么,是植物图鉴》的书是关于植物本身的,尽管中平卓马先生的职业写着是摄影家,摄影评论员,我也将错就错的认为那至少是一本以植物对摄影对象的书 。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这本书很奇特,首先开本很小,更像是早年的那种“工作手册”,跟一般人的手差不多大,放在稍大一点的口袋里非常合作,感觉只有日本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开本,二来是中平卓马先生本人也很奇特,在1977年的时候,他就因酒精中毒紧急送医,造成逆行性记忆丧失,查了一下,这种病的症状就是造成失忆事件之前的事情全忘了,而之后发生的事,还记得,不会受影响 。而之后,据说摄影成为中平先生作息般的生理行为,每都是出去拍拍拍,似乎不可一日无此君,被称为“变成相机的男人” 。
其实这是一本摄影评论集,而书名也就是其中打头一篇的名字,而这一篇,又恰恰是后面一篇,也就是《记录这种幻影——从记录到纪念碑》,有读者针对这篇寄来了批评信件,而中平先生对于批评的回应,大致就是围绕他作品中诗意的丧失,而转成了批评家式的絮叨……之所以放在最前面,甚至成了书名,想来也是需要费一番笔墨与唇舌,来解释下,本来依靠摄影本身就能表达意象与诗意,为什么还需要写摄影评论来“画蛇添足”?好象如果不说明白的话,这整个一本评论集,存在的意义与基础,就不稳当,不扎实了 。
但事实上,我觉得所谓的艺术形式,大抵是相通的,不管是摄影,绘画,装置,电影……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着的,不管是以图像,还是以评论的形式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不是简单的套路,而是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也不管艺术家和评论者这两者身份是割裂的,还是身兼二职的,这是理论与实际,缺一不可的统一 。
从后面的评论也不难发现,中平先生所考虑的层面很广阔,而不仅局限于图像一项,而是涵盖了绝大多数的艺术形式,甚至借由摄影,联系到了新闻报道,意识宣传,甚至是政治经济 。当然从某种角色来说,他可能是更倾向于法国新浪潮那一拨,很瞧不上老美的电影,总觉得那是那是一种束手束脚的玩意儿,一点都不艺术,不酷,更谈不上先锋……当然另一方面,他对于当代艺术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只是一味的求怪异,追求标新立异 。比如在评论中提到一个艺术家,他的主题拿布包东西,但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物什,而是一个大地方,一个岛,就是被他毫不含糊的包了起来,中平先生半开玩笑的说,这人早晚会把地球整个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