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锦集( 六 )


从后面的评论也不难发现,中平先生所考虑的层面很广阔,而不仅局限于图像一项,而是涵盖了绝大多数的艺术形式,甚至借由摄影,联系到了新闻报道,意识宣传,甚至是政治经济 。当然从某种角色来说,他可能是更倾向于法国新浪潮那一拨,很瞧不上老美的电影,总觉得那是那是一种束手束脚的玩意儿,一点都不艺术,不酷,更谈不上先锋……当然另一方面,他对于当代艺术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只是一味的求怪异,追求标新立异 。比如在评论中提到一个艺术家,他的主题拿布包东西,但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物什,而是一个大地方,一个岛,就是被他毫不含糊的包了起来,中平先生半开玩笑的说,这人早晚会把地球整个包起来……
我不知道酒精中毒与逆行失忆,对于中平先生有什么具体或本质的影响,但这个“变成相机的男人”,其实让我想起了格物致知,就是通过不断的死盯着一个物体,比如竹子,试图用眼神来穿透表象看本质,比如王阳明这种都曾经乐此不疲 。虽然中平先生不是单纯靠肉眼,也不是长时间的紧盯物体本身,而是利用相机的镜头,把物体的表像定格下来,让图像本身成为一个能够被死盯的物件……虽然过程与原理有不同之处,但在某种层面,特别是精神与趣味上,相信中平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六):观看与否,世界依旧如此
对艺术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必定知道同一种题材或艺术手法在不同艺术家笔下或刀下,都呈现不一样的模样——我们称之为“个人风格”的 。摄影也会这样吗?咋看下去,那些以摄影为媒介,呈现真实世界模样的照片,似乎没什么不同,呈现的都是现实中的模样 。其实不是的 。正如中平卓马的粉丝所理解的中平卓马的摄影作品充满“诗意”一样,对摄影有研究的人也会在不同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景观 。很多时候可能我们会用“意象”一类的词汇来评价或者讨论我们所看过或者欣赏过的摄影作品 。
但这些都不是中平卓马想要表达的 。他认为他的作品不应该被“诗意”和“意象”捆绑,不应只用这样的词汇去解读,更不应该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去看摄影,但是,放眼望去,他所眼见的摄影,已经是一种有意构造景观的“复制”行为,而不是真实呈现世界 。中平卓马在这本摄影评论集《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上发表了以上自己的观点,然后借此宣布与摄影决裂,还将自己所有的摄影作品付之一炬 。这一年是1973年 。这是多狠的人,才能对自己这般“下毒手” 。4年后,他因酒精中毒导致逆行性记忆丧失,摄影又变回他的语言,直至2015年逝世 。就这么看,《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成了他人生以及他思想的一个分水岭 。也是外人了解他内心世界的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