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天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例如孩子可能还要知道计数的与顺序无关原则,也就是如果有5颗糖,无论从哪里开始数,都是5个 。但是对孩子来说,他可能需要从固定的那颗数起 。
原来,孩子要做一个算术题,是要克服这么多的认知困难 。
而怎么教会孩子数数和计算呢?很简单,陪孩子玩就可以了 。
例如和孩子玩积木,给孩子3个,引入个数的概念 。等孩子用3个积木搭起一个小楼房之后,可以再给孩子3个搭一样高的建筑,这时候就是引入数量相等的概念了 。
以及在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布置碗筷 。家里有几个人,需要几副碗筷?孩子就可以学会一一对应 。
之后,孩子可以逐渐发展出多少的概念,于是逐渐有了加减法 。
填鸭式教学还是支架式教学?
什么是填鸭式教学,相信刚刚栀子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 。拿着一个小黑板,孩子你记住:1+1=2!
而支架式教学这个概念是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 。
支架式教学是指,成人经常通过支持孩子的努力来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水平,让他们做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知道如何应对 。
很多时候,妈妈和孩子都在谈论数字,还会自发地玩一些数学游戏 。随着孩子对数字了解得越多,游戏和数字的相关讨论也会越来越复杂 。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时间教孩子做数学题的家长,如果在与孩子进行自然地互动时提供敏锐的支架,是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数学能力、为孩子日后在学校取得数学成就打下基础的 。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与一个支持他的成人互动以后,独立能力会有所提升 。
关于支架式教学与儿童社交,如果您感兴趣,欢迎关注我 。我后期会继续介绍父母如何加入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促进孩子的社交智力发展 。
《游戏天性》读后感(四):游戏天性: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好方式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爱学习的 。可是许多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正如本书所述的观点一样: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那么也必然得出个悲观的结论:孩子天生就是爱玩的,他们就是抗拒学习 。不要说孩子,大人也一样,这就不是人性的弱点嘛 。事实真的如此吗? 《游戏天性》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终身成就奖得主的经典著作,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奠基之作 。曾获得美国美好生活图书奖最佳心理学图书 。这本书更是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爱玩的孩子更聪明? 我们很容易觉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是一本看似讲“游戏”的书,其实是讲儿童学习与发展的 。我想这也是为何有书友评论为何看起来绝对反对“鸡娃”,又在游戏的引导中体现出一定功利性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对游戏有些误解呢?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游戏”吗? 啥是游戏?不夸张地说,1000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 。在孩子诞生的最初,我们总是喜欢逗他们,妈妈最喜欢的就是“躲猫猫”了 。妈妈对着宝宝笑,然后,把自己的脸用手挡住,或是藏起来 。妈妈在宝宝的世界里消失了 。接下里,妈妈移开了遮挡的手,妈妈又回来了 。宝宝笑了 。这是多么美的画面,谁能说这不是游戏,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成长的意义呢? 到底什么是游戏,本书中给出了这五个条件: 1、玩耍必须是愉悦享受的过程,不需要前仰后合、但是要充满乐趣 教育学家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不想让孩子做的,那么就去强迫他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孩子也是一样 。我们会发现,我们总是在说:“不要玩了,赶紧去写作业 。”写作业这个事情被妖魔化了,写作业写作业怎么总是写作业?写作业有什么用?这些孩子的幼稚的语言难免让我们感到愤怒,你说有什么用?是你的作业,还是我的作业? 是呀,孩子在玩的时候感受到了愉悦,正兴趣盎然呢,突然被打断,当然不开心了,这是人之常情 。而他们所说的也都是实话,他们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业吗?可能真的是,老师让我写,爸妈让我写,我又不能不写吧? 2、没有任何外在目标 现在的孩子,随便拎出来一个,身上一定背负着几个兴趣班 。奇怪的是,这样遍地开花的兴趣班,没能培养出几个出类拔萃的孩子 。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项“学习”,通过设置关卡游戏、兑换积分 。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孩子在最初兴趣很浓,但是越往后就越没有什么尽头 。是呀,这样的把戏,聪明的孩子早就识破了,何况每个兴趣班都是这样呢? 他们都明白了,一开始感到新鲜的这个“游戏”就是圈套啊 。更不用提后续的打卡和练习作业了 。他们完全就是老妈让我完成的 。但是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欢、又适合自己的 。他们就会沉浸其中 。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其实,期望太高也确实是,压力更大 。因为兴趣班已经交了一笔不小的费用,不可能半途而废呀 。怎么也得学得差不多点,可是在这个目标下,这个过程,恐怕就不那么顺利了 。3、玩耍自发自愿自主选择 超级富豪埃隆马斯克有个悲惨的童年,母亲离开家暴的父亲之后,不得不带着三个孩子独自生活 。为了养育三个孩子,她不得不出去工作,忙碌的生活让她无暇顾及孩子们 。成年以后的埃隆马斯克说:“当你有一个事业女性的老妈,这太棒了 。” 是的,他的母亲没有给他报任何兴趣班 。像运载火箭这样的目标都是埃隆小的时候,自己找到的 。小时候的一切都要自己决定,他的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完成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小时候的某些幼稚的游戏和玩耍,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游戏,一直在发生 。他们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 。不断地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排除自己不喜欢的,也不断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有时候就像科学家那样,尝试成功和失败,并乐此不疲 。4、积极参与,自己想玩游戏 “任何带有课堂迹象的玩具都不受欢迎 。” 近些年,益智玩具销量增长的特别快,我们每个家庭都不能免俗地买回来许多的“益智玩具” 。可以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我们也很自然地认为,孩子既喜欢玩,又能帮助开发智力,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但本书的观点认为,这些玩具为孩子设定了学习目标,决定下一步怎么做的不是孩子,而是玩具 。我们自己想想,这样的事情其实也蛮恐怖的,原来孩子们想要做自己,是这么难的事 。5、玩耍中包含一定的想象的成分 想象力是什么?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孩子们的回答就代表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 。“这个是0啊,这都不认识 。”“胡说,这个个是字母O 。”但是没有学习过数学和英语的,再低幼一点的孩子,会有五花八门答案 。这是甜甜圈,这是嘴巴,这是蛋糕,这是呼啦圈......这显然是我们喜欢的答案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平庸的,可是超越平凡卓越的人,都需要点与众不同的想法 。可是我们为了早点让孩子智力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想象力,可能就早早地思维定势了 。孩子到底是天生爱学习,还是天生爱玩? 我父母那一代人,特别喜欢把学习和游戏分开 。确切地说是把学习和玩分得特别清楚 。我小时候经常听见和现在我的孩子经常会听见的话就是:你咋就知道玩呢?就不能看会书吗?就不能学会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和游戏就被对立起来了 。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中,我们当然会做出选择,游戏当然是开心的,学习是痛苦的,我不要学习,我抗拒学习 。有个非常扎心的教育观点是这样讲的:儿童天性有成长的动机,自身有学习的本能 。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只有剥夺孩子“学习”欲望的家长 。我们这个时代的妈妈,每个人都大概混迹多个妈妈群 。甚至是各大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都被一些高知妈妈惊到,3岁背唐诗,5岁能读书,幼儿园口语交流无障碍 。我们被虐得体无完肤,对别人家的娃娃望尘莫及,对人家的父母顶礼膜拜 。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80后这一代,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当年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是到后来混得最好的 。这也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当年的学霸进了科研所,一个月拿着几千块的工资,而发小连高中都没考上就下海经商,早已身家千万 。成年人的内卷,早就蔓延到了娃娃身上,那个被说烂的“输在起跑线”上的老梗,大家都不爱提了 。可是谁又不是受了点刺激就暗自较劲,偷偷给娃又多报了两个班呢? 虽然我们举例子总是爱举这样极端的例子,而硬要杠当然也会说,现在的各界大佬,名企CEO哪个又不是学霸出身呢? 然而我们讨论重点当然是对于大众都已习惯的养育模式,提出的质疑 。别人都报班,我们也不能落后 。可是我们有想过,孩子到底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我们说现代教育里英语是必备技能,我们是希望他在高考拿到高分,还是将来用这门语言交流 。我们说学习物理很重要,仍然是做题高手和成为未来解决问题的技能性人才的不同思考 。写在最后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离世,都是一个成长与学习的发展过程 。不管我们想怎样度过这一生,人人都免不了要学习要发展 。顺应天性的发展,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而不顾儿童本质意愿的“鸡娃”,怎么说都是以某种天性的剥夺为代价 。世界变化多端,竞争异常激烈,鸡娃与快乐育儿到底谁才是正确的,总是没有定论 。但是本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种思路,顺应儿童的天性,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孩子不负责任,而是有的放矢,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优秀”的人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