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鸿门宴》说课稿怎么写?( 六 )


在这一环节 , 我会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展示 , 然后用连环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 , 加深印象 ,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第二课时
鉴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 掌握文中常见的通假字、重点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 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所以 , 这一课时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课涉及的文言知识进行详细而又系统的梳理 。让学生圈点、勾画 , 学生间互通有无 , 我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 , 现预设成果如下(见多媒体课件)
(三)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固记忆
复习上节课内容 , 并对文中的重要的文言词语及疑难字音进行检测 。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 , 涉及的人物在历史上又是非常重要的 , 而且 , 对于写作而言 , 这也是非常好的素材积累 , 所以 , 我认为应该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地分析 ,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1. 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问题2.
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 , 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通过对比讨论分析 , 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 , 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 , 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 , 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 。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 , 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 。这样 , 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 , 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 , 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
概括项羽性格时 , 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 , 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 , 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 , 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 ,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 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 , 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 , 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 , 既有相应的概括 , 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3.
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 他还会有后来气势恢宏 , 慷慨悲壮的《大风歌》吗?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 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 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 ,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 推想可能的历史 , 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 , 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 , 不求答案一致 。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 , 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 ,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