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鸿门宴》说课稿怎么写?( 二 )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 ,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 , 创设互动平台 , 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 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 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 ,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 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 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 , 增强教学效果 , 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 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 ,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 , 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 , 点出重点的实词 , 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 , 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 , 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 。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 , 但文字浅易 , 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 , 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 。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 , 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 。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 , 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 , 并进一步得出规律 , 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 , 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 。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 , 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 , 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 , 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 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 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 , 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 , 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 , 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 , 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 , 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 , 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