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鸿门宴》说课稿怎么写?( 三 )


(二)分析人物部分 。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 。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 ,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 , 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 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 , 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通过对比讨论分析 , 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 , 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 , 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 , 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 。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 , 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 。这样 , 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 , 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 , 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
概括项羽性格时 , 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 , 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 , 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 , 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 ,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 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 , 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 , 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 , 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 , 既有相应的概括 , 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3 。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 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 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 ,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 推想可能的历史 , 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 , 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 , 不求答案一致 。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 , 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 , 锻炼语言表达 。
4 。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 , 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
(三)刻画方法部分 。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 , 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 , 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 , 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