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述的诗词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是什么( 六 )


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 。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思想 。他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 。他还肯定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这些深刻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在现代世界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卓越贡献 。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 。他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 。卫灵公》)他主张同时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就用“有言之教”,如不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即通过暗示或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 。这里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孔子称“予欲无言”,他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
荀子提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而且具有广博知识这一条还不包括在内):一,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教师需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 。《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教师品德高尚和学业精进看作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
晋人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可见“人师”的标准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求为人师表 。这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 。
中国古代教育家还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也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他看到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家贫,他常接济;学生有病,他去看望;学生死了,他十分伤感 。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还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做到了“无私无隐”,并寄予无限期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他还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轻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学生敬佩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教人得法 。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 。子罕》)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孔子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分别时痛哭难舍 。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三年 。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 。”(《论语·子罕》)表达了学生对孔子无限的怀念和敬仰 。
墨子在教育实践中也强调尊师爱生,墨家师生之间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墨子和他的学生们“以裘褐为衣,以跂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 。学生追随墨子“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师生关系是在同生死、共患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
荀子把是否“贵师重傅"提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并提倡学生超过老师 。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苟子·大略》)他认为学生对于老师不仅有知识学问的承袭关系,而且还担负着超越前人已有智慧、推进学术水平的责任 。他以形象的语言说:“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说明学问是没有止境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学术发展的规律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上有一句话:“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扬雄《法言·学行》上有一句话:“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 。务学不如务求师 。师者,人之模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