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致二字的诗词 带有“精致”二字的古诗或古词(12)


首先 , 是保护水资源的教育 。王维《鸟鸣涧》“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之句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看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朗朗的吟诵中 , 一幅幅清新优美的山水图展现在我们眼前 , 这样的诗情画意 , 带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心灵的震荡、一种思维的拓展 。赞叹之余 , 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 , 还会有清泉和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通过这种独特的对美景感受方式 , 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美好水环境的无限热爱 , 更激起了要保护好美丽的水环境的愿望 , 于无形中为学生养成随时随地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
其次 , 是热爱花草树木 , 保护绿色环境的教育 。白居易写道:“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 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 。贺知章《咏柳》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 翠绿晶莹 , 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 , 柳叶精巧细致 。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 , 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 。辛弃疾更是赞道:“一松一竹真朋友 , 山花山鸟好兄弟” 。试想:在高楼大厦、水泥工厂密集满整个世界之后 , 我们将到何处去欣赏这样的美景 , 将到何处去呼吸清新的空气 , 将到何处去寻找这“好兄弟”?
杜牧的《山行》、《江南春》 ,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描写 。这些诗句不仅形象生动 , 而且具体直观 , 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
再次 , 培养学生维持生态平衡、热爱小动物的品质 。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这一句 , 寥寥几字 , 将鹅的外貌、优雅地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只轻盈舞动的蜻蜓 , 只轻轻一“立” , 便将初夏小池的柔美之象全部带了出来 。可见 , 这一只只灵动、欢跃的小动物 , 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情趣 , 为我们的心情带来了多少欢愉!
面对万物复苏的春天 , 如今的我们只能以日历和路旁那一棵棵小树苗来感受春的气息 , 而孟浩然仅以一句“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就表现出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 诗中的鸟儿就像春的使者 , 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 。通过学习这样的古诗词 , 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 , 更让他们懂得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懂得了自然界不止需要人类 , 也需要其他的生物 。
(三)立足古诗词积累 , 积淀文化底蕴
古诗词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当一个人诗词积累的多了 , 积淀丰厚了 , 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 , 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 。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 , 腹有诗书气自华” 。确实如此 , 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 , 即使身穿土布衣裳 , 也无法掩藏其内在气质之美 。正如一些家长所感慨:我们的孩子 , 正是需要用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来引领 , 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 让他们的言行变得优雅起来 。也如杨再隋教授为《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 , 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 日积月累 , 坚持不懈 , 就会陶冶儿童心性 , 建构校园文明 , 深扎文化之根 , 铸造民族之魂 。”
古诗是古人写的 , 现代尽管已使用白话文 , 但在文章中恰当引用一些古诗词名言 , 文章会陡然生辉 , 跃上一个新台阶 。比如用“春风又度玉门关”为题 , 叙写当前党中央开发大西北 , 是十分形象贴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红杏出墙来”也不再仅仅是诗人杨万里、叶绍翁笔下的小荷与红杏 , 现在人们已经常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初露锋芒;甚至在教育行人走人行道时 , 也树起了“慈母手中线 , 地上斑马线”的警示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