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诗词张孝祥 写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全诗( 三 )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 。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 。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 。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 。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 。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 。“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 。“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 。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 。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 。“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 。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 。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 。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西江,西来的长江 。挹,汲取 。“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万象”,天地间的万物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 。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 。“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 。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 。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 。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 。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 。《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 。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 。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 。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 。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 。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