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三文鱼读后感锦集( 七 )


二是《成为三文鱼》的写作方式始终给人一种碎片化的感觉 。或许是受传统民族志书写模式的“荼毒”太深,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不顺畅的感觉,并且感觉作者的写作过于碎片化 。至少从田野点的重构这一层面来说,阅读这本书,我始终无法建构出关于作者田野点(如三文鱼养殖场)的一幅完整图像 。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成为三文鱼》的个案,同属“薄荷实验”系列下的另一本名作《末日松茸》也有这个问题 。也许不稳定性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也许“碎片式”的写作方式是后现代民族志的一个普遍特点,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在不稳定中寻求一种稳定呢?我们是否可以书写出一本看上去不那么“凌乱无序”的民族志呢?如果一本民族志无法让读者体验到一种“通畅感”,如果一本民族志无法让读者在自己脑海中拼装出一幅完整画像,那么它还算得上是一本“好民族志”吗?
(另注:听说书名副标题原译为“驯化”,后被出版社单方面修改为“驯养” 。然两个概念差异很大,至少在作者自己看来不是同一个意思 。两词的具体含义可以参见书中第一章和注释部分 。也不知道出版社的编辑是怎么想的?是否可以澄清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