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三文鱼读后感锦集( 五 )


海南临高后水湾金鲳鱼养殖基地
对于渔业和水产养殖的重要性问题,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说:“鱼类和渔业产品不仅是全球公认的最健康食物,而且也属于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食物种类 。”因此,他强调,“鱼类和渔业产品必须在各级粮食安全和营养战略中扮演中坚角色 。……而有效的渔业管理能让鱼类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或得到恢复,相反如果是管理措施不力则会威胁到它们对粮食安全和生计的贡献 。”从这份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们思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基本出发点还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中心主义情节在这场扩张运动中体现的是十分明显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自然很少有人去替大海考虑,更鲜有人去照顾鱼的感受 。虽然我们很少去思考,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正在警示我们,是时候该替大海和鱼儿考虑考虑了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很大程度上就与这场现代性危机相关,它让我们不得不去从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自然的思考 。受这轮“本体论转向”的影响,挪威人类学家玛丽安·伊丽莎白·利恩写作了这本《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 。在“导论”一开始,玛丽安就指出,“不同物种的共同历史很难被讲述,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中的一些人认为拥有历史是人类的特权,从而忽视了非人类物种同样也有历史的事实,而且也因为我们学会了分别讲述故事 。”因此,这一次,玛丽安准备换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她希望在自己的这本故事中,人类与非人类(三文鱼)之间不再是界限清晰的两个群体,而是一个关系密切的共同体 。那么,人类与三文鱼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又该从什么视角出发去思考和分析这一问题呢?
青岛“深蓝一号”:开创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先河
受“实践本体论”和“多物种民族志”启发,玛丽安尝试去发展出一种民族志实践,这种实践并非“后人类”意义上的实践,而是力图扩展和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一种既定位置上的有躯体、有感觉的动物,民族志作者可以做什么?因此,玛丽安决定将自己置身于挪威哈当厄海湾边上的一个三文鱼养殖场,并以养殖场里的三文鱼作为直接对话者,希望可以从一种更加直接的和物理的界面上认识三文鱼 。当然,作为一个三文鱼养殖场,玛丽安不可能只关注三文鱼,养殖场里的工作人员、池塘、颗粒饲料、各种设备乃至文件和电脑里的数字都成为了她的田野对象,因为三文鱼并非孤立存在的他者,而是关系中的他者 。那么,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三文鱼究竟是如何成为三文鱼的?人类又是如何让三文鱼成为三文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