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三文鱼读后感锦集( 六 )


三文鱼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性实践中成为三文鱼的,玛丽安将这些实践归纳为了一个概念,即“驯化” 。长期以来,人类学以研究边缘人群而出名,这些边缘人群多是一些以狩猎、采集、游牧等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群体,因而狩猎、采集、游牧之类的概念自然就成为人类学民族志中常见的核心概念,如《努尔人》、《献给祖先的猪》等 。然而,步入“文明社会”之后,人类组织社会秩序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天的变化,狩猎的人无猎物可狩猎了,采集的人纷纷下山了,游牧的人开始定居了,……于是乎,工厂、车间、养殖场就成为了人们组织生活的中心,而“异化”、“驯化”自然也成为了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志写作的关键词 。
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努尔人》
“驯化”的概念是指通过特定的时间登记使得序列合法化,从而将人和地点沿着一个单向的轨道展开,比如动物从野生的到驯化的 。后来,这一概念还被用于形容欧洲人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文明化”其他社会和人群的一种实践 。在这些含义中,驯化被视为一种区分文野的标准和手段,是进化论思想的一种典型体现 。具体到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上,驯化无疑是实现人类与动物关系秩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让人类从动物和自然中脱颖而出,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然而,对于“驯化”这个概念,玛丽安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同 。她认为,驯化其实一个双向的过程,具体来说,驯化一个包含众多关系的实践过程,这些关系将人类与三文鱼缠绕在一起,纠葛不清,并且塑造着彼此 。换言之,在驯化过程中,人类并非唯一主体,三文鱼也可以成为主体,成为关系的主导者,成为改变人类的一个群体 。除此之外,玛丽安还认为,驯化的概念可以帮助她实现一种“去中心化”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打破传统二元论的有力工具 。在此基础上,玛丽安展开了关于人类驯化三文鱼的故事书写 。为了更好地体现驯化的关系性和实践性,玛丽安分别从“饥饿的”、“生物群的”、“可扩展的”、“有感觉的”和“外来的”几个方面讲述了她所观察到的三文鱼驯化 。比如在“成为饥饿的”一章中,玛丽安主要讲述了养殖场工作人员如何通过自己富有经验的观察和喂养去建构一群饥饿下的三文鱼,其中玛丽安重点介绍了“检查进食”这一重要内容 。从玛丽安的记录来看,“检查进食”可以视为一种行为机制,它既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三文鱼的积极性,从而让人和鱼共同参与到三文鱼养殖这一关系网络之中 。……(至于其他章节讲了什么,大家可以自行阅读,在此不做一一介绍 。)
最后,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驯化”真的是一种双向互动吗?通读全书,其实我并没有这种感觉,更多的感觉还是人类对于三文鱼养殖的一种“控制” 。同时,我也并没有看到三文鱼的主体性 。比如,在“成为有感觉的”一章中,虽然作者介绍了许多关于三文鱼照顾和福利的内容,但是三文鱼真的会因此变得“有感觉”吗?还是说这只是人类的自我想象和心理安慰 。更进一步,我还想追问,《成为三文鱼》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本有关本体论叙事的民族志?我的回答依然是否定的 。还是以“成为有感觉的”一章为例,表面上看,人们通过养殖场的各种照料行为以及动物福利法的改进,拉近了人与三文鱼之间的距离,但本质上其实还是一种人与非人的二分,除非我们不再从事养殖,除非我们让三文鱼回到自己原本的家——河流与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