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唐宋元明清诗词 唐宋元明清古诗(各一首)( 三 )


兴化府有莆田县、仙游县、兴化县(明前期裁撤)三县,面积也只有4119平方公里,千年时间人口一般只保存在十几万人左右,却有着数量如此庞大的进士群,不能不讲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最大奇迹 。莆田籍进士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在宋元明三个朝代中,共有9人中状元,6人中榜眼,4人中探花 。其中还有1人诸科状元,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刘景阳、莆田县人,诸科进士“第一人” 。还有5人特奏名状元,郑测,莆田县人,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特奏名“第一人” 。林洵美,莆田县人,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特奏名第一人 。方镐,莆田县人,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以特科魁天下 。王声叔,莆田县人,宋端平二年(公元1135年)特奏名“第一人” 。彭彝甫,莆田县人,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特奏名“第一人” 。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也是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此三甲皆是正奏名进士 。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因皇家盛事或推恩科,增加科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延续存在1300年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或因战争或改朝换代停止,或因重大事件暂停,历史上共产生不到600名状元,10多万人进士,还有数百万人由省试产生的举人 。
莆田以区区的弹丸之地,以祖国的海滨之隅,“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以气势磅礴的进取心,滔滔不绝的读书声,在中国封建社会演绎了一场语惊四座的进士秀 。络绎不绝的莆田籍进士带着浓浓的莆仙方言,以其锦绣文章、安邦定国之策,中状元、摘榜眼、携探花、取进士,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一员,成为每一个时代人之翘楚,不仅实现了学子平生的抱负,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他们以每一个优异的生命个体融入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潮流,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 。
莆田是中国进士举人人数密度最高的一个城市,也是诞生状元最多的一个城市 。二千四百多个进士,数以万计的举人、秀才,密密麻麻,分布在一千多年的时间脉络上,分布在数百个的乡村里 。每一个祠堂、每一个里社都供奉着我们祖宗的牌位,每一个牌位上都镌刻着他们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他们的梦想化为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一代一代渗透下来,诗礼传家,薪火相承 。我们的祖先不仅仅有举人的诗词文赋,也有进士的满腹经纶,我们的骨髓里流淌着祖先的四书五经,奔腾着不息的文化力量,氤氲着千年不散的书香……
2
莆田人为何会在古代科举中肆无忌惮地考取进士,以一连串漫长的姓名排列在进士表上,成为不折不扣的“进士之乡”、“举人之乡”,那么莆田人是从何而来?他们的血脉或基因是否有着特殊的文化源代码?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军阀纷争,战争烽火连绵不断,黄河两岸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之中,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 。那时候,一些中原士族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眼前不安定的社会局面,开始启动南迁的路线图,也就是从这个历史时间点开始,中原名门望族携妻带子,带着一家家眷,甚至一个家族,浩浩荡荡地向南迁徙 。永嘉中原望族的大规模南迁被视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浩大的文化迁徙,对改变南方诸省,主要是福建的历史文化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影响 。
八姓入闽,改写了八闽大地的文化场景 。九姓入莆,莆田文化有了历史上一次最华丽的转身 。正是这些满腹诗书的中原士族,以其不凡的文化气质、聪慧的文化内涵、卓越的文化高度,入主山青水秀的莆田大地,成为这块土地崭新的、有文化的主人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数以万计的人口数量,也有中原先进的儒家思想和士族阶层从未放弃的文化追求 。九姓入莆,可以说是莆田人文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在莆田的历史矗立着,并指示着我们骄傲地行进在历史浩浩荡荡的进程中 。
林、陈、黄、郑、詹、丘、何、胡等八姓,是历史资料上所说的八姓入闽 。陈林半天下,郑黄满大街 。这是流行在八闽各地一句最普通的民谣 。八闽林氏、陈氏、郑氏、黄氏都是名门望族,这些家族中都诞生过上百个进士,几百个举人,或许不足为奇 。如果我们去莆田西天尾龙山九牧祖祠,从那副对联上就可以读到林氏一脉曾经的科举辉煌 。这是林氏的骄傲,也是莆田人的骄傲 。莆阳十八陈,而陈氏每一脉的家族都有着非常显赫的家史 。浮山陈东阳一脉,人口不足千人,在明清两朝,总共产生了十一进士、二十八个举人,父子进士,兄弟进士,祖孙进士,叔侄进士,细小的族群,不凡的成就 。东阳浮山陈以其一盏盏举世瞩目的家灯,悬挂着一个家族的荣光,至今仰望仍让人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