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唐宋元明清诗词 唐宋元明清古诗(各一首)( 四 )


“仙溪地方百里,科第蝉联,簪缨鼎盛,甲与他邑!”这是宋朝黄岩孙撰写的《仙溪志》所记载的莆阳科甲盛况 。仙游枫亭蔡垞村,蔡氏一族,从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蔡兖考中进士始,一直到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蔡仪国被录取进士的二百二十年间,这个家族共贡献出二十三名进士,其中一名榜眼蔡佃,三名宰执即蔡京、蔡卞、蔡攸,兄弟宰相,父子宰相,蔡襄、蔡京、蔡卞还是北宋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仙游罗锋傅氏,也是一个诗礼传家的名门,在两宋王朝也诞生了二十五名进士,成为莆阳的望族 。
山青水秀的莆田,既有山脉纵横、沟谷连绵的山区,也有沃野百里、沟渠如织的平原,也有波涛汹涌、水产丰富的海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名人择居莆阳,成为莆田优秀的开宗始祖 。在这条并不漫长的时光河流上,停泊着众多入莆始祖伟岸的身影,他们的到来提升着莆田整体的文化素质 。
翁氏入莆始祖翁何,唐德宗时曾任散骑常侍,其四世孙翁承赞于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科中进士第三名,为莆阳第一个探花郎 。翁承赞堂侄翁乾度,官左补阙,共生六个儿子,长子翁处厚、三子翁处易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同登进士第 。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翁处朴、翁处廉又中进士第 。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翁处恭、翁处体再中进士 。六个兄弟分三科同中进士,这在古代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赵氏在大宋开朝之际,莆阳翁氏以这么光辉的科举佳话,定格了莆田人特别的文化追求与令人陶醉的科举进仕不屈不挠的梦想 。从此之后,莆田人还有十七对兄弟同科及第,不同科及第的兄弟进士多达一百十二对 。
许氏入莆始祖许稷,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进士,官至衡州刺史 。许氏在莆阳人口不多,但也是望族,其世孙许稹,自许稹起一家连续六代登进士第,这是莆阳一族祖孙连续六代登进士第,可以说登峰造极 。其他家族也有连续三代、四代、五代登进士第 。朱氏入莆始祖朱玑,官居古田令,卜居黄石琳井,其后人也有数十人中进士 。余氏入莆始祖余镐,唐懿宗成宗十年(公元869年)进士及第,官居除校书郎,黄巢兵乱之后,回壶公山下的东埔余定居,其后人也有数十人中进士 。莆阳大地之上,数十个村庄一姓氏有数十人中进士第,成为农耕社会乡村文化的奇观,这也说明在封建社会莆田人以全方位进军进士第,才能以数量如此之多的进士摘取天下第一的头衔 。
龙虎榜上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连兄 。这是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状元,延寿人徐铎高中状元时同科进士敬题的贺词 。因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太祖登基开科,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的进士徐寅又参加恩科考试高中状元,祖孙相隔一百六十九年,两中状元,因此有了这么前一句 。而在徐铎榜上,他的亲哥哥徐锐也登进士第,兄弟同榜进士,因此有了这么后一句 。徐氏一族在莆阳开创了一个历史,成为古代科举史上的优美的传说 。
历史并不遥远,距现在只有百年之远的封建社会,莆田人的血脉里一直奔腾着读书科举进仕的梦想,他们矢志不渝的身影是古代乡村最美丽的风景,是农耕社会一个青年所能表现的最佳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刻苦、努力、勤奋是那个社会光明正大的正能量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莆田人怀抱着奔腾不息的梦幻,流淌着学富五车的书香,我们呼啸的血脉中才有一个永恒的声音,永远呼唤着积极向上的生命追求,永远昭示着书香莆田的文化自信 。
夕阳西下,窗外的读书声依然此伏彼起,打破了正月十七的莆田、元宵节尚未散去的喧哗与热闹,或许莆田人的祖先不是进士,就是举人,对读书永怀着虔诚的心志,对文化永存着敬畏的心理 。我们的莆田人无论在哪一个历史关口的转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献身什么事业,我们身上沸腾的血液总会让我们敢为天下争、勇夺冲天冠的基因汹涌澎湃 。他们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有着莆田人特有的自信、自觉、自豪 。
3
莆田人绝大多数源自中原望族的后裔,天生有着正统的儒家思想和坚固的文化基因 。但这还不够,据相关材料证明,中国人百分之八十的祖先来自中原,来自黄河两岸 。中原是中国人共同的老家,我们的身上共同流淌着炎黄的血脉,共同烙印着中华民族一样浅黄色的胎记,浸染着五千年文明的力量与信仰 。
在书桌上几本厚厚的书籍上,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或者说是一个谜底 。莆田人如何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异的有着高度文化涵养的族群,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命集体 。在那些数量丰富的文字记录中,我努力寻找出一种合理的缘故,或者说站得住脚的说法 。我想,完善的教育机构,健全的教育网络,让所有读书人有地方读书,一千三百多年前,莆田先人就用这样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布局了教育机构,才能让莆田人的书声一直洋溢在莆田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