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唐宋元明清诗词 唐宋元明清古诗(各一首)( 五 )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王朝下诏复置莆田县 。五年之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创建莆田县学,称莆田县夫子庙学,并请当时名士张九龄先生题写夫子庙学匾额 。
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置清源县(742年改为仙游县),同时,唐圣历年间(公元699—704年)创建县学,宋成平五年(公元1002年)迁县学于今址,仙游文庙以其保存完整的古建筑风格,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移兴化军至莆田县,筑军城、子城、谯楼 。十五年之后,宋成平元年(公元998年),诸生方仪、陈诩捐钱30万倡建兴化军学 。
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人口寥落的兴化县,创建兴化县学 。在这个人口常年不到二万人的山区小县(下县),共有一百一十二人考取进士,其中有文科状元郑侨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和武科状元薛奕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平海卫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置建,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创建平海卫学 。
著名历史学家朱维干先生在他的《福建史稿》教育一篇中,曾经指出莆田的军学、县学、卫学总是比其他州军先行一步创建,比一些县学创建的时间会早一百年 。作为军县两级的官方教育机构,对当地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成熟的教学结构,完善的官方教学,兴化军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领先于福建其它军州 。
在我仔细浏览兴化军学的沿革及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的毁灭,或是毁于人灾,莆田地方官员总是不遗余力,重新筑建、创办,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增建学堂、教育设施,比如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置学田,建忠怒堂、十斋舍、经史库及祭器库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会膳堂、米廪、神厨、宰牲所 。兴化军学在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有学舍480间,兴化军参加贡试的生员达六千多人,这只是一个三个县的兴化军,这些庞大的学生数量足以培养出庞大的举人、进士 。这些数量的学舍、学馆和生员、贡生、太庠生,也足以“冠甲闽郡” 。
“十室九书堂”这是莆田学习浓厚,全社会崇教兴学的生动写照 。在我那些有限的材料中,自从郑露、郑淑、郑庄创湖山书堂,开辟民间办学的先河,书院、书堂、精舍、草堂、义塾等民间教育机构层出不穷,遍布兴化大地 。如此浓厚的民间教育氛围,如此广泛的民间教育机构,从而尽最大可能接纳最广泛的生员,加入科举进仕的大军 。据有关数据统计,宋代,莆田著名的书院书堂已达三十多所,数量已是全省第一 。在莆田籍举人、进士中,大多数是从乡村的书院、书堂、书社中走出,他们沐浴着莆阳四季如春的教育之风,吮吸着具有草根精神的教育精华,才有这么好的人生机遇,从乡村直接走向殿堂 。
即使在元代初期,元朝廷为严禁民声,压低民智,禁止在民间设书院、书堂,聪明的莆田人把书院、书社全部转为社祠,在社祠创办社学,让每一个家族的子弟,在社学接受教育 。莆田人开创了以祠学为民间教育的先河,或许从这个朝代开始,每一个家族乡老协商置祠田或社田,少则十几亩,多则近百亩,把祠田的田租作为维护私垫先生的报酬及祠学的杂项开支,形成一个可以循环维持祠学的良性发展的机制 。每一个家族的子弟不因家庭的贫困而失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踏上充满鲜花与掌声的进士之路 。
“自井邑而达于田野,弦诵之声远迩相闻”,莆田广阔的民间或已形成非常浓厚的读书识字氛围,全社会或无白丁,这不仅仅提升了莆田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识字写书,而且从更大的范围内培养最大可能中试的秀才、举人、进士,这就是莆田能以绝对的进士数量著称于世的重要原因 。
4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莆田县玉湖人陈俊卿中一甲进士第二名,即榜眼,在金銮殿中回话宋高宗皇帝的“卿土何宜”,这句话成为莆田人非常励志的名言,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在我对古代莆田,特别南宋时期的莆田,进行必要的统计调查后,发现在两宋时期,莆田人的生活水平远高于其他州军,在全国名列前茅 。
石兴化,这是史书中对兴化军城的简单概括 。兴化军城经过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的大规模维修,外城、内城全部使用石头,石砌的造价十分浩大,但莆田人还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军学,设备非常完整的县学,甚至镇所的文庙,黄石文庙、涵江孔庙的建筑水平都是很高,几乎都是用一等石料精细加工构筑起来的 。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亭榭,三个县城之间相互贯通,驿路等级高,从遗存下来的何岭或萩芦梅洋寨,平整、宽阔、坚固,从这些资料真实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上,莆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