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和节日的诗词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谚语(14)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 工艺越来越讲究 。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 , 各有特色 。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 , 制就银蟾紫府影 , 一双瞻兔满人间 。悔煞嫩娥窃药年 。奔入广寒归不得 , 空劳至杵驻丹颜 。”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 , 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 , 到处皆有 , 大者尺余 , 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 。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 ,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 , 有“谕尚书镇牛淆 , 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 ,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 , 至明清时 , 已与元旦齐名 , 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根据我国的历法 ,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 , 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 称为“仲秋” ,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 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 , 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 , 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 , 象征团圆 , 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 ,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 , 民间以月饼相送 , 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 , 其饼必圆 , 分瓜必牙错 , 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 , 是日必返夫家 , 曰团圆节?quot; 。中秋晚上 ,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 , 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 , 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 , 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 , 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 , 每人一块 , 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 , 表示合家团圆 。
中秋节时 , 云稀雾少 , 月光皎洁明亮 , 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 ,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 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 , 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 , 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
灯 谜 历 史
灯谜 , 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 , 它源于生活 , 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 。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 , 使人在增长知识 , 启迪智慧的同时 , 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 ,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 , 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 , 则称为“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 , 诗谜大量出现 , 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 , 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 , 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 , 吸引行人猜射 , “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 , 谜风大盛 , 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 , 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 , 到了旧社会 , 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 , 有些文人自命清高 , 片面强调风雅 , 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 , 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 , 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 ,  , 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 ,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 ,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