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词的方法 如何读懂诗歌( 九 )


“泉壑带茅茨 , 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 , 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 , 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 , 昨与故人期 。”
(此诗描写诗人闲居的山间小屋清新幽静的美景 , 表现了闲居生活的恬淡自适 , 抒发了期待着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心情 。首联中的“带”与“生”是富于想像力的用词 , 阅读时要通过想像再现其景象 。诗中颔联的两句与颈联的出句都是语序倒置的 。颔联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 , 爱夕阳时山 。倒置后 , 将竹与山置于句首 , 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坐落于竹林边、山脚下 。颈联的出句按正常语序应为:闲鹭常早栖 。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 。对句中的迟是韵脚 , 只能放在句尾 , 这就使得出句要通过倒置来与对句构成对仗 。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 , 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 , 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 。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 。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 , 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 。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 , 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
诗歌的解读需要想象与联想 , 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这也使得诗意呈现多义性 。读诗时的想象 , 没有固定的模式 , 关键是合乎情理 。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 , 门掩黄昏 , 无计留春住 。”“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 , 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 , 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 , 又可以理解为 , 在此黄昏时分 , 将春光掩于门外 , 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 。反正室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 , 时间又是黄昏 , 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
五、注意诗中的意象 。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 观海则意溢于海” , 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在古典诗歌中 , 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 , 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 。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 , 同时 , 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 , 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 , 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
六、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
卒章显志 , 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 , 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 何日是归年 。”看前两句 , 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 , 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 。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 , 一年又一年 , 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 , 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 , 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 ,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 孤客最先闻 。”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 , 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 , 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 。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 , 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 。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 , 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 , 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 , 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 , 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 , 魏邈称清酒为“圣人” , 浊酒为“贤人” 。此诗末两句 , 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 。昔日座中客 , 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 。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
七、诗歌中常用比喻 , 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来不露痕迹 , 要注意识别
暗喻与明喻不同 , 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它们之间没有比喻词 , 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 。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 , 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 磐石无转移” , 以“磐石”和“蒲苇”作比 , 表达一种对爱情的坚贞之心 , 就是典型的例子 。借喻 , 根本不露比喻痕迹 , 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 ,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