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词的方法 如何读懂诗歌( 八 )


诗歌中常出现倒装:
①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 鹦鹉洲芳草萋萋” ,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 , 看起来好象是宾语 , 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
②.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 , 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 , 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 , 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 , 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 , “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 , 结果被放在前面 , 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 , 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 , 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 , 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 , 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 , 爱夕阳时之山 。)
③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 , 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 , 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 , 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 , 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
④.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 , 定语在前 , 中心语在后 , 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 , 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 , 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 , 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 , 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 , 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 , 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 , 枕边积书山 。)
b.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 , 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 , 现被分拆为二 , 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 , 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 , 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 , 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
⑤.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 , 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 , 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 ,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 , 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 , 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 , 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都是同类的例子 。
⑥其他:
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 , (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 (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千古江山 , 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 。
因为诗在语言上有其特殊性 , 所以诗歌的解读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读懂它 。这方面可以做些翻译古诗的练习 , 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 。比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