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音韵 初一下册语文古诗十首|全诗)( 二 )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黄鹤楼》)
但为保持意义单位的完整 , 句式不一定这样细分 , 而可以采取比较粗略的方式 , 即五言为二三句式 , 七言为四三或二五句式 , 如:
回乐峰前——沙似雪 , 受降城下——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昨夜星辰——昨夜风 , 画楼西畔——桂堂东 。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隔座送钩——春酒暖 , 分曹射覆——蜡灯红 。
嗟余——听鼓应官去 ,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格律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 , 是要求词语平仄交错 , 以造成音调抑扬顿挫之美 。所以,格律诗的节奏不仅来自顿数的安排 , 更来自平仄的交替互用 。简言之 , 平仄格式是格律诗的要素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仄仄仄平平 , 
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 , 
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
七言律诗不过是五言律诗的扩展 , 它也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 
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 
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
诗人创作五言或七言格律诗,就是以上句型的交替互用 。这种平仄交替互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本句中交错 , 在对句中对立 。例如陆游《书愤》的三、四句:
楼船在雪瓜洲渡 , 
平平/仄仄/平平/仄
铁马秋风大散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如果是五律或七律 , 还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用对仗 , 押韵也有诸多限制 。
古诗词中的韵脚除了音韵美 , 还有什么妙处1)韵脚是每一首诗词的最根本表现 , 诗词有了韵脚犹如屋楹之基石 , 韵脚稳重则诗词筋腱有力 , 突显诗词的美 。
2)使诗词的情感情意与韵脚和谐搭配 , 才能体现使诗词的情籍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进一步的表达 。
3)根据韵脚的声调来配合诗词的情调只不过是一种最基本的随情用韵法 , 同一声调中还有许多不同的韵脚 , 这些不同的韵步所体现的感情色彩当然也是不同的 , 拿平声韵来说 , 它们就有各自的特点 , 例如:东 , 真的韵就是宽平 , 支 , 先韵就是细腻 , 鱼 , 歌韵就是缠绵 , 萧 , 尤韵就是感慨 , 各有各自的声音 。
求七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十首古诗!!七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十首古诗:
1、《山中杂诗》——作者:吴均 (南朝)
山际见来烟 , 竹中窥落日 。
鸟向檐上飞 , 云从窗里出 。
释义: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 ,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 ,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
2、《竹里馆》——作者: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
释义: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
3、《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释义:高峻的峨眉山前 , 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 , 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 , 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 , 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
4、《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释义:是谁家的庭院 , 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 , 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