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学术论文读后感怎么写?( 二 )


(3)描述出现知识错误 , 例如 , “食盐不能导电” , 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干燥的食盐晶体不能导电” 。
(4)描述不规范 , 例如“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钡充分振荡??” , 正确描述应该是“取少量硫酸溶液于试管中 , 滴入氯化钡溶液 , 充分振荡??” 。在学习过程中 , 我还注意了一些其他经常表达不规范的实例 , 比如 , 浓盐酸敞口于空气中生成的“白雾” , 不说“白烟”;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 不说“白雾”;在比较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单质的化学活泼性、键的极性、共轭效应、诱导效应时说“强弱”不说“大小”等 。出现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或不注意语言科学表达 。把“振荡”说成“晃一晃” , 把化学方程式中“→”或“=”说成“等于” , 把化学方程式中“+”说成“某加某”等 。把氯化氢说成盐酸等 。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 , 我经常听到“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样的叙述 , 但事实上应该是“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 , 去掉了“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学性上的不严密 , 因为镁、钾、钠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 只不过由于学习上的阶段性 , 当时还未学习镁、钾、钠等金属 。在给自己一个教师定位后 , 我认识到 , 化学教学语言中 , 任何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和不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 , 都会导致科学上的错误 。所以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 。
2、启发性:善于激疑 , 巧于解惑 。
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是基本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学习的内容是比较经典的定律、规律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 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 , 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条条框框 , 老师也经常要求学生 , 要学好就得死记硬背 , 有时学生表现出不知为什么要学化学 , 学化学有什么作用 。所以 ,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引起学生学好化学 ,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 学会通过设问、提问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 , 练习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在《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一文中 , 作者举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对同学们提出疑问的实例来说明化学语言的启发性 , 在其他的课节学习里 , 我们也应充分利用语言的启发性来使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讲了可燃物要发生燃烧 , 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之后 , 让学生想出两种灭火的方法 。再如:当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 , 知道了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 在干燥的空气里很难跟氧气化合 , 但在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铁还很容易跟酸溶液反应 , 跟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 , 让学生想一想 ,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铁制品、延长它的寿命 , 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本上有关钢铁防锈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