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学术论文读后感怎么写?( 五 )


三、实验结果
论文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 。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手机上安装多种类型的传感器 , 用于采集可信用户的各种数据 。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体温;声音传感器可以再用户打电话时逐步采集用户的声音特征;视频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的生理特征等等 。另外 , 文中还提到了一种新型的验证方式 , 即设备间的验证 。在用户的多个电子设备(如PC、Pad和手机)中通过蓝牙建立连接 , 当手机在使用时 , 可以自动的检测周围是否存在这些已经连接的设备 。如果系统发现无法连接到其他设备时 , 将会提高手机的安全级别 , 用户需要使用涉及隐私的手机应用时 , 将会需要更多的身份验证 。
实验的目标有以下四点:
1、减少验证开销
2、寻找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折中
【文献与学术论文读后感怎么写?】3、对模型的安全性进行高低不同的推理逻辑
4、很少的能量消耗 。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 , 文中提到了FR(False Rejection)和FA(False Authentication)两个概念 , 即概率统计中“弃真”和“纳假” 。FR表示一个合法的用户被不正确的要求身份验证的概率 , 而FA表示一个不合法的用户没有被验证的概率 。在实验中 , 作者自定义了一个变量R , 当R越高时 , 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便利性 , 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A;当R越低时 , 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安全性 , 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R 。
论文通过实验最终证明该验证技术可以满足用户安全性和便利性的需求 。对于银行账户等安全性级别要求高的应用来说 , FA的比率一直为0 , 即绝不会出现非法用户不经过验证即使用这些应用的情况;而FR的比率一直在96%以上 , 即对于一个合法用户 , 随着R的升高 , 被错误的要求验证的概率并没有明显的降低 。
在论文最后 , 用实际的数据表明该技术消耗的能量很低 , 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 这也为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读过该论文后 , 使我不仅了解了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知识 , 而且也学习到了一篇经典论文的脉络结构应该如何组织 。这两篇论文的结构严谨 , 层次分明 , 采用了递进式的分析结构 , 逻辑性强 , 文笔流畅 , 表达清晰 , 重点突出 。文章格式相当的符合学术规范 , 反映了作者很强的科研能力 。
另外 , 通过读这篇论文 , 也使我认识和体会到了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