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 )


从以上对《三国演义》价值谱系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演义》复杂的价值系统中,儒学的正统观念更多是出于作者对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的理性认同 。但是,罗贯中本人是一个流落江湖的民间知识分子,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无疑将对他发生相当大的影响,并且同他的生活经验缠结为一体,比起正统观念更加深入了他的情感世界,虽然他本人未必这么意识到 。当《三国演义》的作者以这种矛盾方式介入小说的价值系统,人物形象的游离和价值判断的某些不相一致,甚至完全对立,也就在所难免 。但这恰恰成就了《三国演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历史的象征意味,使之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史诗 。
结语
【天下英雄谁敌手经典读后感有感】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的“期待反效果”还有很多,例如在建国以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缺与备的关系一直解决得不甚好 。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往往是尽量求全求备,“四人帮”时期,更荒谬地定出所谓“高、大、全”的清规戒律,英雄人物必须完美无缺 。谁若写了英雄人物的弱点、缺点、错误,谁就是歪曲丑化英雄形象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所塑造的“英雄”,都是远离现实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和仙女 。这种“八面求圆”的创作方法,既违背了生活的真实,也违反了缺与备的艺术辩证法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这些价值取向背后的意识形态,可以让我们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态有一个更加立体全方位的了解,这点还是很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