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八 )


二、作者对于笔下人物的遮蔽和彰显 。在罗贯中笔下被遮蔽和彰显最大的受害者除了刚刚提到的魏延外,另外一个就是刘备 。罗贯中的故意拔高,虽然把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了,却使得作为历史人物的刘备失去了许多真实,甚至可以感觉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给人的印象就是虚伪和窝囊,除了具有仁德之心(看起来还总是装的)外差不多就快一无是处了,我们实在难以想象那样一个人是怎么能够成就帝王之业的 。罗贯中为了把刘备描写成忍辱负重、谦恭礼让的“君子”,将历史上体现刘备“勇敢好战”,“枭雄”一面的形象全都过滤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鞭打督邮”这出好戏转接到了张飞身上 。结果这与其塑造刘备的一贯套路是吻合了,但留给后代读者咀嚼的,却是刘备的懦弱、窝囊,不思抗争,更甚至于在文中张昭,周瑜,荀彧等一干人称刘备为“天下枭雄”的时候,我们会相当疑惑:这个“谦谦君子”和枭雄怎么看也搭不上边啊 。再到后来刘备出师伐吴一段,性格又产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一个残暴、刚愎自用而又毫无风度的庸主,中间完全没有转折,变化相当生硬 。纵使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复杂的,也是会变化的,可是有意将其扭曲,就往往会带来某些矛盾和尴尬 。
然而更有趣的是,曹魏及孙吴阵营的英雄,他们虽然有时也是作家称赞的对象,但因为创作主体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倾斜,并不能获得与刘备集团同等的地位 。因为没有主体情感过多的干扰,他们中却可能出现趋于立体的复杂人物,曹操就是一个范例 。《三国演义》是以悲剧英雄和英雄的悲剧为主旨的史诗性作品,作为世代累积型并且带有集体创作性质的巨著,除了写定者罗贯中本人的现实评价外,无疑会的沉淀有历史记忆与集体表象,并由此折射出族群性的文化价值趋向 。《三国演义》描写的三国人物几乎都是称霸一方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因此罗贯中对于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有着一种敬意 。小说体现了开放的英雄观,塑造了众多英雄群像,其中有反面英雄,也有正面英雄 。既然是都是英雄人物,对于他们的描写,尤其是缺点的描写便不能完全作者由个人决定 。例如对于曹操,虽然罗贯中“尊刘贬曹”的价值取向相当坚定,但是曹操毕竟也是一位大英雄,所以罗贯中在对于曹操雄才大略的一面并不遮蔽,对于曹操奸诈残暴的描写虽然带入了很强的感情色彩,却也并未彰显失度 。因此我们在分析曹孙阵营里面这些“反面角色”的时候反而更加自然和真实,以至于读者对于曹孙二人的认可度往往还要大于刘玄德 。这可以说是宏观上来看《三国演义》里面最大的一个“期待反效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