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六 )


“魏延谋反”这一历史事件向来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引起了古今众多学者的争论,有的人认为魏延是千古奇冤,责任应该算在诸葛孔明身上;当然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事件完全是魏延自己性格缺陷所致,孔明定计除魏延也实属无奈 。不过在诸多争论中大家几乎都有一个基本共识:“魏延谋反”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魏文长一直以来都未曾想过投降曹魏,从“脑后有反骨”开始的这一切说辞都只能说是罗贯中强泼给魏延的污水了 。
撇开正史不谈,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在加入了罗贯中大量个人价值取向的《三国演义》里,魏延却是一个比窦娥还冤屈的角色 。魏延初次出场时,刘备、孔明在曹操的攻击下,一路“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水淹白河”胜利大逃亡(实则是一路狂奔,无容身之地) 。到了襄阳城下,却因蔡瑁拦阻进不得城 。而此时魏延却雪中送炭一般,杀死守城将士,并且打开城门,请刘备入城 。这时荆州大将文聘出现与魏延厮杀,刘备入不得城,孔明主张往江陵方向而走 。结果他们自顾自逃跑,完全忘记了魏文长的处境,弄得魏延最后只身一人落荒投奔丹阳 。从这件事开始,甚至就可以看出潜伏在魏延身上的悲剧性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赤壁大战后,曹操败走,刘备乘机夺取刘表的旧有州郡 。关羽负责攻打长沙,遇到了对手黄忠 。两个人英雄相惜,双方都点到为止不肯尽力,导致长沙太守韩玄生疑要杀黄忠 。正在危机之时,又是魏延挺身而出,杀了韩玄,救了黄忠,献了城池 。结果呢?“关羽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作者可能是想通过这里的描写来体现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为后面“定计斩魏延”埋下伏笔;然而这样的情节实在是太违背人之常情,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个两立大功的猛将被人不遗余力的排挤,甚至引来“莫须有”的杀身之祸 。也难怪会有人说:魏延一开始就被诸葛亮给逼反了 。
到了后来,魏延则完全被塑造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大将,斩将立功没他份,抢功不成深陷险境倒是经常有他 。无论是刘备攻打西川的时候,还是诸葛亮出兵伐魏的时期,我们都能看见魏文长“另类”的表现 。作者一方面无法回避魏延是名猛将,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不能让这个“反贼”过于神勇,只能拼命对魏延彰显其罪,遮蔽其功,结果反而又陷入了另一处尴尬的境地:众所周知,魏延是五虎上将相继凋零后蜀汉唯一的大将,从他后来平步青云的职位来看,无论是刘备还是孔明都是相当倚重他的;可是作者又写其志大才疏且不值得被信任,让读者也感觉相当别扭:这么一个“草包”如此受器重,那岂不是证明刘备和诸葛亮都是睁眼瞎?作为作者大力颂扬的人物,刘备和孔明显然不是睁眼瞎,罗贯中只能借孔明之口作出解释:“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 。久后必生患害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可惜这样一来,反而使读者更加同情魏延这个被人利用的“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