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我在学校里主要教两门课,一门“中国文化史”,一门“中国古代小说史”,都已经讲了十多年 。
文化史被我越讲越短,开始照本宣科能从石器时代讲到晚清民国,后来缩短为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三个大变革,这几年更是干脆只讲一个周秦之变了 。读库出版的三本书,就都是围绕这个变革的 。
小说史这门课,原有的框架更成熟,无非是魏晋志人、志怪,唐传奇,还有明清小说三大块 。
关于唐传奇,我写过一本《传奇中的大唐》 。《天下英雄谁敌手》是关于明清小说的,谈一些历史,是为了理解小说 。这个问题,我对文学的兴趣,比对历史大得多 。
2. 在“曹操篇”的开始,您集中探讨了《三国演义》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塑造 。其实,大众对于三国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是史料掺杂演义 。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历史与演义的关系的呢?
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历史被设定为这样一种学问:第一具有神圣的价值,第二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指导或至少是借鉴,第三它确实很有趣 。
《三国演义》就是同时迎合这三个标准而创作出来的小说,当然也就被深受这个传统影响读者所喜爱 。
当代专业的历史研究,可以说对这三个标准都不太感冒 。另外如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虽然经常吐槽《三国演义》,倒是反而多少遵照上述标准来的,不妨视为是按照现代人的趣味,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一次升级 。
我觉得喜欢历史研究的就喜欢历史研究,喜欢《三国演义》的就喜欢《三国演义》,都挺好的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细分”嘛 。别用一套标准衡量另一类作品就行 。
3. 用史料纠错演义,是解读三国历史的常见套路 。但您却反其道而行,探究历史是如何被大众和文人塑造出来的 。是什么促使您采用这样一个新奇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呢?
答:谈不上新奇,文学研究里非常古老的方法了 。大概是现在文学式微,中文专业的研究套路,比历史专业更难走出校门,所以显得新鲜一些吧 。
这也算个挺好玩的事:文学研究是最难迎合大众的,但中文系的人跑去讲历史,往往比专业的历史学者更容易受到欢迎 。
也许不务正业就是讨人喜欢 。
4. 关于三国的历史叙述复杂且多变,有的甚至相互对立 。以书中您所提到的“杀吕伯奢满门”的叙事为例,《魏书》《世语》《杂记》各有千秋,您是如何分辨不同史料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可以与我们分享呢?
答:没有特别的技巧,都是很传统的方法 。
要说我对什么略有心得,大概是谋篇布局的手艺,就是把考据的过程,用一种比较轻松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个基本事实是,学科内的常识,但大众已经很陌生了 。比如我写唐传奇的时候,开始考虑着要不要找点冷门点的作品 。编辑老师则提醒我,咱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读者知道李娃、柳毅这些人是谁,以及回应“我为什么要看他们的故事”这个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