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
清明的时间点在公历每年4月4-6日,而在农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为每年三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
中国古代从清明起的15天内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
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 。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为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在澳门则还有冬至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更是阳历辰月的结束以及巳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 。立夏在农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为每年四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小满(grain 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 。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 。夏至后北半球白昼时数逐日减少 。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小暑(Lesser Heat),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 。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