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三 )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 。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小时25分钟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干支历申月结束及酉月起始;时间点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于室女座)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
这一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长已缩短至11小时2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已降低至44°09' 。寒露过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 。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 。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 。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 。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