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四 )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 。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 。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 。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 。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
“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 。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 。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小时34分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 。”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曲阜、邹城、临沂周边地区,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