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详细资料 茅盾资料

茅盾的详细资料 茅盾资料

茅盾(沈雁冰)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
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夜月》、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
[编辑本段]茅盾笔名</B>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刑风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
茅盾、蒲牢是最常用的笔名 。
“茅盾”由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
[编辑本段]茅盾生平</B>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