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词的差异 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八 )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中西方诗词的差异 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中西方诗歌意象不同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
1 。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 。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 。主观的“意”
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意”是目的,“象”是手段 。“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 。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
特色的成分 。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 。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 。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 。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 。2 。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
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 。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 。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 。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 。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 。3 。意象的表达方式不同
从意象形成的主客体关系来看,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虽然都强调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但统一的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诗人更注重即兴手法:事物所激发的内心感受与所面临的客观景象契合无间,作品一气呵成 。而西方诗人在表达意象时,往往把客观事物和背景事物当做个人特殊情绪的“对应物”,用这些事物和背景来暗示情绪以避免赤裸裸的流露⑨,在个人特殊情绪早已有之的情况下寻求“对应物”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注重主、客体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人与宇宙同一,人可以感应和认识天道,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这种思想体现在意象创造上,即人们以自然的方式看人,以人的方式看自然,从而使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 。中国古代诗人在客体上投射了自己的全部情绪,使“我”与“物”融为一体 。
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注重在主、客体的对立中求统一 。受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逻辑结构”理论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人是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整体,把自我与非我划分成两元,强调以自我来解释非我世界中的一切现象 。对于西方人来说,物我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都是互相对立的 。意象派诗人还受到叔本华的美学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挣扎和痛苦,而美的观照则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暂时得以解脱 。”⑩柏格森认为,“直觉”
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11 。两者的理论表明,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关照和直觉这一理智的体验,西方人可以创造一种他们还很陌生的物我交融的世界,即在主客体对立的世界里创造一种短暂的主客统一 。4 。朦胧意象与精确意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