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行的诗词好吗 古诗词跟现代人有什么关系( 三 )


自小就有一套背诵技巧
背诵古诗文,侯尤雯自小就有一套背诵方法 。“读一首诗,先理解一遍,领会大意,然后思考如果换作自己创作这样的作品,会使用哪些句子,再进行对比,不仅加强快速记忆,对提高写作也有一定帮助 。”侯尤雯说 。
侯尤雯的父母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非常注重对女儿传统文化的熏陶 。小时候,虽然她对唐诗宋词不能完全理解,但坚持诵读,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 。至今,她估计掌握古诗词近1000首 。上学后,除了坚持背诵,她还广泛阅读经典文言文、四大名著等作品,课外阅读也促进了她在课堂内的学习 。去年,她获得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闵行区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也为她选拔进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提前打下了基础 。
不同于传统印象,喜欢古诗文的侯尤雯性格活泼开朗 。班主任茅琳琳说,她参与的各项活动非常广泛,除了担任班长,还是校园辩论社成员,热衷校园戏剧节剧目编排、带领小伙伴一起排练,主动报名女子800米长跑,从不轻易服输 。
诗词应融入家庭教育中
“这个节目真的好,特别对我们这些本身就喜欢诗词的观众来说 。”诗词爱好者傅震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观众,从第一季开始一期不落的看到现在 。说起武亦姝,他赞不绝口 。“这么年轻的人这么沉稳不容易,还有那么扎实的诗词功底 。”傅震记得,在武亦姝之后,还有一位和她年纪、身高相仿的选手 。“这两个小姑娘回答问题时表达出的雍容大度我很喜欢,这说明
诗词已经转化为她们人格的力量,从内在和外表都贯穿体现出来 。
如果下一代都是这样,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
不过,除了出类拔萃的选手,傅震更感兴趣的是背后的“百人团” 。他发现“百人团”的选手面很广,很多人并非对诗词很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最让他感慨的是,有些父母带着子女甚至是为了子女教育来参加比赛 。“我总是在想,参加百人团的那些选手,他们学诗词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也许
在当下,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
” 他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应该融入到家教中
。“诗词蕴含着文化自信和正能量,武亦姝的出现,肯定是周围的小环境、小宇宙的影响,这是传统文化给我们在教育上开辟新路的启发 。”
“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深厚的诗词文化传统,这表现在诗词教育比较完备,深入到学校甚至家庭,许多人从小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晓军说 。他觉得,
武亦姝的“走红”背后是整个上海的文化教育特别是诗词氛围的影响 。“上海不只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完全可以出现传统文化的好苗子 。”诗词鉴赏正向社会普及“诗词大会对促进全民读诗的热潮有表率作用,做这样的节目很有必要 。”复旦大学《诗铎》丛刊执行主编、静安诗词社社长胡中行记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筹备时,导演组曾来上海“取经”,他作为专家之一受邀去上海大学参加了专家评审会议,来自上海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对节目内容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成为了节目背后的隐藏“智囊团” 。
当时,不少专家提出,作为诗词节目,应该加入创作的部分,这一点最终未能实现 。“现在看来央视的思路是对的 。对传统应该先知后行,过去我一直忧心高校的旧体诗词创作热情不高,但后来觉察,因为
对传统有敬畏之心,才不敢轻易下笔 。
”不过,他认为,真正要深入普及传统诗词文化,还是要适当加入创作的比例 。“
知行并举很重要
,有了行,在继承传统方面才可以走得更远,更扎实 。”
上海有一大批旧体诗词创作队伍和诗词文化的自觉推行者 。
成立于2011年的静安诗词社依托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为主的“导师”阵容,社员遍布各行各业 。诗词社坚持每周一次活动,社员必须带上自己的作品,详细介绍创作意图并接受导师点评,这让每个成员保持了一定的创作节奏 。“诗词社坚持恪守格律进行创作,《社员守则》对全体社员的要求是:
‘旧瓶装新酒,体现新生活 。无病不呻吟,无情不弄月 。
’”胡中行说 。
“上海有一支热心于当代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队伍,遍布于高校、社区、文化机构,甚至是一些企业,而且坚持有年,只是于创作队伍年龄还不够均衡 。”胡晓军介绍,在众多诗词爱好者的推广努力下,现在上海的诗词鉴赏正显现从专家鉴赏向社会中小学普及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