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汇报 河南豫剧有关资料(25)


1960年 , 不论灾区还是没有受灾的农村均发生了春荒 , 严重影响了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播种 。同年棉花收购只有3 075万担 , 比原定计划收购量减少1 044万担 。为此 , 不得不两次削减居民棉布定量 。夏粮产量只有313亿公斤 。1至7月 , 国家只征得粮食122亿公斤 , 比上年减少26% , 5月底各粮食调出省仅完成计划的一半 , 致使京、津、沪和辽宁省粮食告急 , 库存几乎已被挖空 , 到了随到随销的地步 。为克服粮食严重缺乏的困难 , 中共中央号召采取多种办法 , 包括大搞瓜菜 , 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 , 并于9月区别不同地区降低城乡居民口粮和食油的定量 。
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 , 全国人民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 , 大规模地动员起来 , 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 , 即实行所谓:“低标准”“瓜菜代” , 克服困难 , 渡过灾荒 。
尽管全国人民千方百计 , 同心同德、艰苦奋斗 , 与经济衰退做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 1960年经济状况仍极度恶化 。粮食大幅度减产 , 比歉收的1959年又减少265亿公斤 , 仅为1 435亿公斤 。棉花产量2126万担 , 比上年减产1 292万担 。粮食降到了1951年水平 , 国家收购原粮512亿公斤 , 比1959年稍有减少 , 但供求矛盾依然很尖锐 , 当年粮食销售量大于购进量62亿公斤 。库存比1957年减少118亿公斤 。由于粮食减产和征购量较大 , 农村留粮比1957年减少37.1% , 按人口平均的粮食消费量比1957年减少35.3%;猪肉全国人均消费量下降69.9% , 其中城镇下降69.8% , 农村下降72% , 棉布更为突出 , 1957年到1961年人均下降58.6% 。许多人饥饿瘦弱 , 不能正常出勤 , 疾病流行 , 人口非正常死亡剧增 , 仅1960年 , 全国人口净较上年减少1 000万人 。大批农用役畜死亡 。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
二、平淡从容地抒写历史的沉重——汪曾祺《黄油烙饼》赏析
今天的年轻人最难以想像的感觉 , 恐怕要属饥饿了 。但是对老一代的中国人来说 , 你问一问他们最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多半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这两个字 。中国底层百姓摆脱饥饿问题的困扰 , 只是近三十多年的事 。在中华民族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 我们才真正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 。但是对过去的艰难岁月 , 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 。忘记历史不仅意味着对过去的背叛 , 也意味着对当前现实缺乏应有的省察 。只有牢记历史的教训 , 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黄油烙饼》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的视角 , 让自己的笔触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 , 探询到动荡时代和艰难岁月中普通百姓生活的本真状态 , 在艺术的虚构之中触摸到了历史底部的原生面貌 。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段特殊的年月:1960年前后 , 由于当时的一些领导干部从事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经验严重不足 , 再加上有些头脑发热 , 在广大农村不切实际地推行“人民公社化” , 大办公共食堂 , 大炼钢铁 , 试图让全国人民一步“大跃进”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再加上中国和当时的苏联关系恶化 , 苏联突然取消一切援华资金并撤走所有的技术专家 , 年轻的共和国遭遇到严峻的考验 。当时整个国民经济滑到了崩溃的边缘 , 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现象 。小说《黄油烙饼》就是以这段历史背景作为素材而创作的 。但作者没有正面
龙华烈士陵园观后感450字我们小队这次寒假去了龙华烈士陵园 。
虽说以前已经去过几次 , 但都是小学时去的 , 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 。在上过中国历史课后 , 我们已经对“烈士”这个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所以这次 , 我们是带着对烈士的敬仰进入龙华烈士陵园的 。
首先看到的是宽阔的纪念广场中央那块题有江泽民诗词的纪念碑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主题雕塑、烈士纪念堂园、名牌楼等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烈士墓区 。它由烈士纪念堂、烈士墓和无名烈士墓组成 。这里安息着近1700革命烈士的英灵 。墓区里的氛围是庄严肃穆的 , 我们在那里伫立了许久 , 怀念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而前赴后继 , 乃至献出生命的烈士们 。最后我们满怀敬意地离开了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