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汇报 河南豫剧有关资料(22)


这是萧胜随爸爸去坝上时的情形 , 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来写的 , 其中的描写非常形象 , 充满童趣 。
4.萧胜也采了好些 。他兴奋极了 , 心里直跳 。“好家伙!好家伙!这么多!这么多!”他发了财了 。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萧胜在采到那么多蘑菇时的兴奋心情 , 从侧面衬托了当时粮食的紧缺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
5.萧胜吃了两口 , 真好吃 。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 , 高叫了一声 , “奶奶!”
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萧胜之所以吃了黄油烙饼 , 忽然高叫一声“奶奶”就哭了起来 , 是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 , 爸爸就给奶奶带去过两瓶黄油 , 奶奶却一口都未尝过 , 再联想到奶奶的死 , 萧胜怎能不为奶奶而难过 , 而痛哭 。这句话含蓄凝练、意味深长 , 既充分表现了祖孙二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 又让人和萧胜一样为奶奶的遭遇和命运感到无比的辛酸 。
四、你还听到或看过其他写“吃”的小说吗?课外收集一两篇 , 在班上进行交流 。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扩大视野 ,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比较阅读 。
答案略 。
教学建议
一、这个故事发生在五六十年代 , 背景是当时的“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 , 离现在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 。课前应适当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形 ,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 体会小说的主题 。
二、“黄油”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有关段落找出来 , 体会其作用 。
三、本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 , 描写了许多场景 , 其中的细节描写尤其精彩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 体会它们写法的精妙 。
四、小说的语言是口语化的 , 却又凝练简洁 , 形象生动 , 可结合课后第三题让学生仔细体会、揣摩 。
有关资料
一、作者及有关背景介绍
1.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 , 中国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 深受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 , 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 , 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 ,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 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 , 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 , 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 , 于平淡中显现奇崛 , 情韵淡远 , 风致清逸 。
2.三级干部会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 中国基层组织分为三级:县、人民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 。三级干部会就是由这三级的主要干部共同参加的大会 。
3.“大跃进”
1957年下半年 , 由于政治思想战线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 在经济战线上也开始头脑发热 。1958年1月 ,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对1956年经济建设上的“反冒进”的批评突然升级 , 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不断地反对右倾保守 , 成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政治原因 。
1957年11月2日至11日 , 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和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 。代表团访苏期间 , 出席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 并在两个会议的宣言上签了字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中国要在15年左右 , 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11月13日 , 《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在莫斯科审定的社论《发动全民 , 讨论四十条纲要 , 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 , 号召批判右倾保守思想 , “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 第一次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 。12月 , 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致词 , 向全国人民公开宣布了15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