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汇报 河南豫剧有关资料(23)


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以后 , 农业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 , 要求五年、三年以至一两年达到12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 。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 , 要求七年五年以至三年内实现原定15年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目标 。
为适应“大跃进”的要求 , 中共中央于6月1日决定在全国划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7个协作区 。协作区的建立 , 对“大跃进”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各协作区按照“尽快地分别建立大型的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 , 形成若干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的要求 , 召开了各种协作区会议 。这些会议大多数成了跃进会议 。钢材指标在6月份各大协作区分别开会的基础上 , 酝酿着要比1957年翻一番 。农业的跃进目标也很高 。像西北这样一向低产的地方竟提出全地区每亩平均粮食产量1958年要达到550公斤 , 1959年要达到1 000公斤 , 1962年要达到1 500公斤 。全国各地强制推行深翻土地 , 高度密植等违反科学的措施 。根据河南省长葛县的“经验” , 要求在两三年内把全部耕地深翻一遍 , 深翻的标准是一尺以上 。在某些省区曾要求每亩晚稻蔸数要增到4万、5万株或者更多 。瞎指挥作风的泛滥 , 虚报产量浮夸成风 , 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小麦亩产达到3 660公斤 , 早稻亩产达到18 450公斤 , 晚稻亩产竟达6.5万多公斤的高产卫星 , 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在山东省的调查汇报 , 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口号 。
农业上的浮夸风“带动了”工业上的高指标 。1958年6月22日 , 毛泽东转发冶金部党组《关于产钢计划的报告》 。该报告提出“明年钢的产量可以超过三千万吨 , 而1962年的生产水平则将可能争取达到八、九千万吨以上 。”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 , 在浮夸虚报头脑膨胀的气氛下 , 估计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3 000亿公斤至3 500亿公斤 。棉花产量将达7 000万担左右 。基于对农业生产形势的过分乐观估计 , 会议要求各省、自治区党委把注意重心从农业转到工业方面来 。并正式决定1958年钢的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 , 即要达到1 070万吨 。1958年前8个月 , 我国钢产量为450万吨 , 要完成1 070万吨钢的产量 , 就要在9月至12月4个月内生产年度计划所剩下的600多万吨钢 , 即完成近三分之二的任务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在北戴河会议上 , 毛泽东曾引用唐朝李商隐的诗句 , 对时间太短 , 任务太重表示担忧 。
到1957年底 , 我国生铁生产能力为696万吨 , 1958年1至8月生产生铁530万吨 , 要保证钢产量翻番 , 9至12月须生产1 150万吨生铁才能完成全年计划 , 这是当时已有的和突击新建的炼铁厂冶铁能力远不能适应的 。
煤炭生产在1958年必须完成22 080万吨 , 而1至8月只生产了12 097万吨 , 缺了近一亿吨的产量要在后4个月完成 , 电力本身就是短线 , 这在“大跃进”中更成为严重的薄弱环节 。这表明 , 对钢铁工业影响巨大的炼铁、采矿、煤炭生产均不能适应钢产量翻番的要求 。
因此 , 北戴河会议做出了钢铁翻番的决定 , 完全脱离了国力的实际可能 。为完成这项力不从心的事业 , 北戴河会议发出了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 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定 , 掀起了一个“以钢为纲 , 带动一切”的“大跃进”高潮 , 企图通过“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实现这项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 。在大炼钢铁中 , 中共中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把注意重心从农业转到工业方面来;在工业各个部门的关系中 , 不顾其他 , 全力保钢 。全国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城市街道居民纷纷行动起来 , 在短期内形成了群众性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运动 。不仅在原有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发动群众突击炼铁、炼钢 , 而且大搞土法炼钢 。1958年1月至8月已建起小高炉、土高炉24万多座 , 参加人数几百万人 。到9月份 , 经过全党全民发动 , 已有5 000万人分赴矿山和小土群“阵地” , 建成的小高炉、土高炉已达60万座 。在地质、煤炭、电力、机械、交通运输都难以跟上大炼钢铁的需要的情况下 , 也都搞了“小土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