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水浒传诗词 水浒传施耐庵形容李师师的那首诗

香消玉殒知何处——宋徽宗与李师师
文人皇帝自有文人气,与李师师的风流韵事为后人流传 。
一天,宋徽宗因游幸已倦,坐在千秋亭上闷闷不乐,时有高俅、杨戬在旁陪侍,高俅见了,便进言道:“陛下贵为天子,何事不可为!正可及时行乐,以期不负韶华,况人生如白驹过隙,若不自寻欢乐,未免老大徒伤 。徽宗答道:“卿言甚是,朕当排遣愁怀,力寻欢乐,以免辜负年华 。”正说着,忽然一阵风飘过管弦之声 。徽宗说:“朕深知九事之中,反不如小民这样快乐 。朕欲出观市廛景至,恨无其由 。”杨戬立即说:“这个容易,陛下只要扮作秀才模样 。我等装成仆从,自后窄门出去私行,就可以畅观市廛风景了 。”就这样徽宗被两个奸里引出皇宫 。一路穿大街、过小巷,但见到处是歌台舞榭,酒市花楼,看得徽宗皇帝好不高兴,天色将暮的时候,来到金环巷 。这里的风趣又与他处不同,户户家家,帘儿底笑语喧哗,门儿里萧管嗷嘈 。是汴京城有名的妓院所在地,原来高俅常常在这里出入,尤其认得名妓李师师,特地把徽宗引来 。有诗一首形容李师师的美貌:
嚲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 。
凤鞋半折小弓弓,莺语一声娇滴滴 。
裁云剪雾制衫穿,束素纤腰恰一搦 。
桃花为脸玉为肌,费尽丹青描不得 。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煮浆代乳,抚养成人 。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一直到三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他父亲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才突然放声大哭,声音高吭嘹亮,声震屋瓦,那老憎合什赞道:“这小小女孩真是个佛门弟子!”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做“师”,“师师”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李师师四岁那年,她父亲以罪入狱,病死狱中,从此由邻居抚养,渐渐长得眉目如画,通体雪艳,又善解人意,经营妓院的李媪将她收养,并延师教读,又训练歌舞,十三岁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姿态,挂牌应客,不久名满汴京 。朝廷命官、文人雅士、王孙公子之流、三山五岳之辈,以一登其门为荣耀,就连山东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首领及时雨宋江也不远万里,冒死潜入汴京,为的是一亲芳泽,事后还在墙壁上留词纪兴: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奴?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绞绡笼玉,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回想芦草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想万极,醉乡一夜头白 。
李师师当时名声日高,寻常人难得一见 。宋徽宗被高俅领来,听说要见名妓李师师,开始还说:“这恐未便 。”在高、杨二人信誓旦旦地担保绝不会走露风声后,立即说:“既没甚妨碍,朕就进去一游,只是略去君臣名分,勿使人识破机关 。”高俅领命立即引徽宗入内,李师师早已迎了上来,徽宗见到师师暗暗地喝一声采,李师师瞧着高俅对她微微一笑 。徽宗三人各报一个假名,李师师原就与高俅相识,这时不由一愣,她原还以为是高球来玩,后来见高球在另一人面前居然还卑躬媚笑,她何等心灵性巧,立刻就知道那人来头更大,那一份精神劲儿立即改变方向 。宋徽宗看着李师师轻佻微逗、眉目传情,早已忘记了自己是皇帝,便与李师师百般调笑起来 。高、杨两人乘机从旁鼓助兴致,渐渐地谑浪笑傲,绝无禁忌,高、杨二人知趣退出 。徽宗见二人退出,便抱起李师师人踩上床,李师师明知他是位大贵人,自然放出手段,百般奉承,宋徽宗但觉味道新鲜,欢娱无比 。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 。
她见宋徽宗雍容华贵,雅致非常,当然不会放过 。宋徽宗诗词、书画无不冠绝古今,这时又正在兴头上,欣然命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写道: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
水浒传中的经典诗词转
[一]七绝
山岭崎岖水渺茫,
横空雁阵两三行 。
忽然失却双飞伴,
月冷风清也断肠 。
注:第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 。燕青射雁具有不祥的象征意义 。正如宋江伤感的叹怀:“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具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 。你却射了那数只,好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宋江有感于心,在马上口占了这首诗,伤怀悲凄,悲天悯人而又富于禅境,刹时间将现实生发的生命领悟进而升华,这首最令我陶醉和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