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而来读后感100字( 七 )


不知道是命运的冥冥安排 , 还是某种出于无心的留意 , 在我从北京来到武汉之后 , 尤其是在后来我写小说后的这几年里 , 我发现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非常关注这个城市的工人 , 尤其是他们在后工业化年代所面临的生存处境——虽然他们和我素不相识 。
在搬离百瑞景小区之后 , 我租住在武汉造船厂家属区附近的一栋小高层 , 两三百米之外的复兴路两侧 , 就是造船厂家属区那些呈韭字型散列开的二三层楼房 , 每次我去地铁站或从地铁站回来就要从它们之间穿过 。接下来的三年里 , 虽然它们也像这座城市的其他工厂家属区一样都被陆续拆除殆尽了——被一条修建中的宽阔马路所代替 , 但眼下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布满窗户和墙壁的爬山虎 , 那些猩红色的由一个圆圈和一个潦草的“拆”字所组成的图案 , 那些晾晒在铁丝架上的衣衫和腊肉 , 那些正从昏暗厅堂里走出来或走进去的男女 , 以及他们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打游戏的小儿女……
是的 , 众所周知 , 武汉的工业化和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化几乎是同步的 。一如孙中山之于广州 , 袁世凯之于天津 , 曾国藩之于长沙 , 张之洞对于武汉的意义也远非他人可比拟 。这位被孙中山称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的湖广总督 , 在18年间为武汉留下了十里的“工业长廊”——汉阳铁厂 , 汉阳兵工厂 , 京汉铁路 , 等等等等 。武汉由一个深居内陆的中等城市一跃而成为交通要枢 , 在20世纪初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大都市和后来又成为共和国工业重镇 , 也皆仰赖于张之洞所打下的工业基础 。
十分有幸的是 , 从我租居的那间位于20层的寓所推窗望出去 , 几乎就可以将张之洞在长江对岸留下的工业遗迹尽收眼底 。而顺着这层线索 , 后来我曾多次前往武汉那些业已消失或逐渐寥落的工厂区和厂区家属院参观寻访——汉阳铁厂遗址、红钢城、华英里等等 。置身于这些在更大程度上已经属于既往岁月的地方 , 我所留心的是仍旧居留其间的那些人——那些踯躅街头的、茫然四顾的、下岗在家的、搓麻摸牌的或者仍还在为生活奔波的工人们 , 也即我父亲一辈子都渴望成为却没有机会成为的那种人 , 又或许 , 我可能还臆想般地期待着在他们中间会冒出来一张跟我父亲差不多容貌的脸 。
虽然并非刻意为之 , 不过 , 现在重新检点自己这本名为《迎面而来》的小说集 , 我发现自己去过的这些地方在我这本小说集中也都出现过 , 而我曾经结识过的那些工人们也大多都化身为了散布在各篇的人物——《华安里》的瞎子夫妻 , 《有人将至》里的周广生和曾强保 , 《飞旋海豚》里的赵恩材和李德生 , 《遍地钟声》里的“我”岳父 , 《去跳广场舞》里的韩立刚 , 《烈士巷》里的胖子……至此 , 我想我终于在小说中替父亲谋得了一个工人身份 , 替他完成了他一生都没有完成的那个愿望 , 或者说 , 小说中那些工人身份的人物身上 , 也都多多少少地带有我父亲——农民——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