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一些思考和汇报( 三 )


跟我们说过的“你要见过什么是好,才能更好知道自己做得咋样”是一个道理 。
2)人到了35岁左右,都要学会认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战场,并排除掉很多与自己无关的诱惑和选项 。
她曾经在创业时,也想过要做2C平台,还拿了笔钱折腾了大半年,最后在处处受阻之后痛定思痛,发现自己身上的核心基因,其实是做企业服务,做2B 。而对于2C这种需要重运营的业务,她天然不兴奋不敏感 。
打那以后,她就专注于做好企业服务,过得越来越好,他们的公司运转效率也越来越高 。
05
晚上跟另外两个做陪伴式社交的朋友吃饭交流,也有一些碰撞中的思考和收获,记录如下——
1)现在的时代,做社交或社区,最好的方式肯定不是再以流量为导向来做思考 。而是一开始就要设计好“交易”场景,以“交易”为导向来思考,也要让用户一开始就有要在这里付费的预期;
2)当前做社交和社区,最好的逻辑一定是圈定人群 。且圈定完的人群他们彼此交流、情绪共振的可能性和信息密度都应该足够;
3)社交或社区背后,无论面向用户还是服务提供者,“筛选”逻辑永远强于“培养”逻辑;
4)用户在社交产品或社区内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可被教育和影响的,但一定需要结合你典型提倡或反对的一些行为和场景,来设计一些重要的反馈和引导机制,并且让用户感受到不遵循行为规范的后果和影响,才能做到 。
06
换个角度看管理 。
真正进入到管理语境下之后,管理工作的80%以上,可能都是在梳理关系和沟通 。
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不够简单清晰,会带来理解成本,也会让团队在执行时有更大概率跑偏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简单清晰,会增加协作成本,也会让组织内的协作阻力增大 。
然后,千万别傻呵呵的认为你想清楚了的事团队就一定能迅速理解,一定要不断沟通,也不断获取和观察团队的反馈 。
一件事如果大家很容易理解也觉得很有信心了的时候,大家是会给你很多积极回应的 。用樊登的话来说,对管理者,有时一个目标的确认,也许需要你沟通7-8遍 。
如果不幸真的进入到一种事情略复杂,跟大家讲起来也讲不太通大家也没啥信心的状态,这时候就别说那么多了,可能你亲自下场上一线带着大家把一些进展干出来会更重要 。
07
跟一位投资过十几家独角兽公司的顶级投资人见面交流,聊到几个点——
1)当前宏观政策形势下,不再看大平台级垄断性机会,但会重点看产业级机会 。如生物医药、制造、大健康等领域里,相信还有一些产业级的机会;
2)产业级机会里,不再看存量生意,重点看增量生意 。一切增量生意,都应该有助于整个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结构变得更优,稳定性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