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论 李清照的《论词》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李清照的论词主张是 。。《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 。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
希望能帮助到你
描述李清照的论词主张?提问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李清照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哪些独特的审美要求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 。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 。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
《论词》中还提出了对词创作的其他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
一、 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 。
二、要有“铺叙” 。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 。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 。
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其“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照对词人文化修养的要求 。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她批评柳永词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贺铸词说:“苦少典重 。”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现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李清照诗词解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