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论 李清照的《论词》译文( 三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 。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 。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 。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 。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 。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 。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 。“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 。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虽为易安早期词者,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 。“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 。“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 。景色清新迷人 。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 。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 。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