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诗词特点 描写蒙古族的诗句( 四 )


奶皮子,蒙古语称"乌日莫" 。其制作方法是把鲜奶倒入锅中用微火煮沸,然后用勺子反复扬洒,并不断点入生奶 。直到奶上有凝结物漂起,便可撤火冷却,数小时后,蜂窝状的奶皮子便凝结成形了,此时用筷子将其慢慢挑起,控干沾在上面的奶水,对折放好,干后即可食用 。奶皮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药用价值 。元代《饮膳正要》说:"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毛发增色、治愈吐血之能 。"
奶油,制法及名称较多 。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 。待其变酸后用木棍上下反复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漂浮在上面的白色油脂,撇出来就是奶油 。用它拌食炒米或炒面鲜香可口 。把这种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慢慢搅拌,还可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的油脂,这就是黄油 。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 。黄油是奶之精华,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安心养神,润肺通络,明目增寿 。
奶酪,也叫酸奶子 。其制法是将鲜奶置于缸、罐、盆等容器中,令其自然发酵凝结,这种乳浆分离后的凝状物即为奶酪 。赤峰等地还有一种制作奶酪的方法,是将鲜奶放入锅中加热,一边用勺扬洒,一边将浮起的泡沫取出放入另一容器中,待这些泡沫冷却凝结即成奶酪 。奶酪可清饮,也可拌炒米或拌饭食用,清凉可口,消暑提神 。
奶豆腐,其制法是将提取出奶油的酸奶子放入锅里熬煮,使水分蒸发,奶液逐渐凝固,然后将其装入各种形状的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阴晾风干即可 。也有的是将酸奶加热后冷却,然后装入粗布口袋中过滤挤压,浓缩后再压制成各种块状的奶豆腐 。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即甜,不加糖则酸 。晒干的奶豆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远行又可以充当干粮 。
五、民族特色小吃——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和待客佳肴 。
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 。尤以马奶酒居多 。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 。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 。由于他们整日骑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奶酒 。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奶酒的方法,即将鲜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奶酒 。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 。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上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 。待锅中的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奶酒 。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高些 。如果将这头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 。马奶酒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 。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其色类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 。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 。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 。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 。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之情的传统方式 。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 。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 。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
六、民族传统运输工具——马·骆驼·勒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