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医书阐释|郑钦安火神经典:六经定法

郑钦安医书阐释(郑钦安火神经典:六经定法)
六经定法贯解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 。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发起 。子为一阳,故曰太阳 。太阳如天之日, 日从东海而出,海为储水之区,水性主寒,故曰太阳寒水 。无微不照,阳光自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毕照焉 。
郑钦安医书阐释|郑钦安火神经典:六经定法

所以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 。然太阳底面,即是少阴肾经 。相为表里也 。若太阳病,过发汗,则伤少阴肾中之真阳,故有亡阳之虞 。
所以近来医家、病家,畏桂、麻二汤发汗等于砒毒,毫不敢用,由其不知桂、麻二汤,非发汗之剂,乃协和营卫之方也 。营卫协和,则向之伏于皮毛肌肉间者,今皆随汗而尽越于外矣 。邪出于外,则表气疏,里气畅,病所以立解矣 。
至若发汗而致亡阳者,岂真麻、桂之为害哉?不知由其人内本先虚,复感寒邪,今得桂、麻协和阴阳,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肾中一线之元阳,乘气机之鼓动,而与汗俱出,实气机势时之使然,非桂、麻之必使人亡阳也 。观于气实之人发汗,毫不为害,从可识矣 。
然则仲景又岂不知内虚之人不可发汗乎?观于食粥与不食粥,微发汗、更发汗,中病即止诸句,仲景已于内虚之人,早为筹划矣 。真是步步规矩,处处苦心,惜乎知之者百思特网寡耳 。
六经当以一贯解之,章旨太多,恐学者易倦,仍将六经分解,参以附解,虽知分解,还是贯解,附解不在分、贯之列,分、贯是六经大旨,附解是补六经未发之大意 。
附解:
按六经以太阳为首,厥阴为终 。经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阳,原寄于肾,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为里,膀胱为表 。真阳之气机发动,必先行于太阳经,而后行于诸经,昼夜循环,周而复始 。然太阳四面皆水,寒气布护,故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真阳之气,此刻初生,阳气甚微,若太阳经病过发汗,则伤肾中之真阳, 表阳被夺,里阳立消 。故有亡阳之虞 。
须知太阳地界主寒,复感外寒之客气所犯,阻其真阳运行之机,故太阳之经证作 。二日阳明,阳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气,自太阳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为燥邪,燥邪入阳明经,而阻其真阳运行之机,则阳明之经证作 。余仿此,学者务宜留心,六经各有表里,即有病经不病里处,详太阳经附解 。
太阳经证解
按:太阳一经,以寒为本,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故也 。少阴为中气, 肾与膀胱为表里 。太阳为标 。
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 。太阳一经为病,有经病, 本经自病 。有伤风证, 经证中之兼证 。有伤寒证, 经证中之兼证 。有两感证 经证中之兼证 。
有腑证 太阳中之里证 。腑证之中,又有蓄尿证、蓄热证、蓄血证、癃闭证, 腑证中恒有之病也 。不可不知也 。经证者何?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是也 。经病情形 。
兼自汗而恶风者,则为伤风证,是太阳之卫分,为风邪所伤也 。主以桂枝汤,协和营卫,驱风邪外出,浅一层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 。此刻节令之气寒,客风亦寒,故曰风寒 。寒气即是风气,风气即是寒气 。
仲景以风寒冠旨,一示厥阴循环之意,一示风轮主持大世界之意,风字宜活看 。经证而兼无汗者,则为伤寒证,是太阳之营分为寒邪所伤也 。主以麻黄汤,大开腠里,俾营分之寒邪,尽从汗出,深一层立法也 。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 。
此际若不知发汗,则病进从实;若过发汗,则症变从虚;若妄下,则症变从误 。
经证而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则为两感证,是太阳之营卫,为风邪寒邪所伤也 。主以大青龙汤,营卫两解,风寒并驱,又深一层立法也 。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 。两感证,又有一日太阳,而与少阳同病,亦名两感证 。
三阳证与三阴证同见,亦名两感,用药即当解表温经,再看表里重轻 。以上兼证三法,系本经恒有之候,非传经之谓也 。传经法详附解 。设若不解,不传经则必传腑 。
传经则现经证,传腑则现腑证 。腑证者何?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也 。是邪由太阳之经,而转入太阳之腑也,主以五苓散,化太阳之气 。气化一行,小便亦利,邪亦可从此而出,病亦可从此解矣 。此处便是太阳首尾界限 。
至于腑证之中,另有蓄尿一证 。病形小腹满,便短赤不利,口渴,盖膀胱乃储水之区,今为寒气所束,太阳之气微,不足以胜其寒邪之气,气机于是乎不运矣 。气机一刻不运,则所储之水,即不能出,势必上涌,而小腹作满,故名之曰蓄尿,主以五苓倍桂 。桂本辛温,力能化太阳之寒气,气化一行,小便得出,病亦立解,此法中之法也 。另有蓄热一证, 病形小腹不满,口渴溺赤,由寒邪入腑,从太阳之标阳而化为热 。热甚则必涸其所注之水,故小腹不满而便不利,故名之曰蓄热,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以清利其热 。热邪一去,腑自立安,亦法中之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