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红领巾广播稿 红领巾广播稿( 七 )


[编辑本段]【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 画额
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长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节日戴以入 。” 香袋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 旁、田埂等处 。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 。)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