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史鉴:君子之学必好问,多问则裕,自用则小!( 二 )


后延伸出较量、比较等意,如《老子》:“长短相较 。”
较也有竞逐的意思 。如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献公约与虞公较猎于箕山”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史鉴:君子之学必好问,多问则裕,自用则小!
吾友:一般认为,吾友指颜子 。曾子说这话时,颜渊已经去世 。
全文理解为:
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请教才能低于他的人 。自己见识多,去向比他见识少的人请教 。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 。别人无理犯他,他也不计较 。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学问学问,一边学,一边问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不管是多么有能力的人也只能体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离开这个领域就成了“不能”,所以要多问、敢问 。
《尚书汤诰》有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意为好问的人学识就会渊博,自以为是的人办不成大事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史鉴:君子之学必好问,多问则裕,自用则小!
卫国大夫孔圉因为“不耻下问”,被孔子赞扬,孔子又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人一定要谦虚,不然很难进步,正如《尚书》所云:“谦受益,满招损” 。
总之,孔子始终提倡“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
颜渊是深得孔子真传的弟子,朱熹说:“其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尔” 。意思就是颜渊知道义理之深远,学海之无涯,所以能超然看待有无、得失、能与不能 。
对于别人的冒犯,孔子说不能以德报怨,也不该以怨报怨,应该以“直”报怨 。所以,对于别人的冒犯,不必太在乎 。
孔子并不是要求弟子做一个老实巴交,迂腐愚昧的人,而是要做一个“有若无,实若虚”,谦虚好学,心胸豁达,与人为善的君子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史鉴:君子之学必好问,多问则裕,自用则小!
刘开和他《问说》唐代的韩愈曾作《师说》成为千古佳作,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起到了转变社会风气的作用 。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史鉴:君子之学必好问,多问则裕,自用则小!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文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
清代的散文家刘开作了一篇《问说》,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 。该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百思特网 。《问说》的问世,对读书人的影响巨大,成为《师说》的姐妹篇 。
刘开(1784—1824),清代散文家,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安徽桐城人 。是姚鼐打出文派旗帜后的第一代传人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史鉴:君子之学必好问,多问则裕,自用则小!
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 。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 。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 。
年仅十四岁的刘开,竟敢以文章拜会大文豪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即散文家方苞)、海峰(即散文家刘大魁)之坠赖以复振,吾乡幸也 。”
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 。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姚莹、上元管同、上元梅曾亮并称“姚门五弟子” 。
遗憾的是,道光元年(1821),年仅40岁的刘开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史鉴:君子之学必好问,多问则裕,自用则小!
《问说》全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n),审问而明辨之也 。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收回放纵的心,找回自己的本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尊重与生俱来的善性)”,而归于“道问学(通过学习,存养发展这个善性)”,问且先于学也 。